1 附件 2 焦裕禄永不磨灭的丰碑有这样一个人, 50 年前他的名字就响彻神州大地。直到今天, 依然鲜活生动, 他的精神, 是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就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实干精神服务群众的办法,得从群众中找 3月 19 日,河南兰考,泡桐花正在鼓苞。沿产业集聚区前行, 穿过中州乐器厂展厅大门, 悠扬的古筝声从里面传来。“展厅里这些古筝的音板都是用兰考泡桐制作的, 兰考土质长出的泡桐不易变形, 透气、透音性能好, 声音悠扬悦耳, 独有韵味, 被誉为‘会呼吸的木材’。”一曲终了, 90后女孩袁曼曼手抚古筝,满脸自豪。“泡桐树啊叶叶绿,看见泡桐就想起了您,就想起了您……”这首兰考百姓中广为流传的民谣,让人泪眼蒙眬, 思绪也随之飞回到了 50 多年前。 1962 年, 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 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 3 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 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严重, 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很多人 2 选择了外出逃荒。焦裕禄一来到兰考,就把原来的“劝阻逃荒办公室”改成“治理三害办公室”,并担任主任。“服务群众的办法,还得从群众中找!”在这场艰苦的摸底调查中,他和调查队的同志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蹲在泥泞里歇息,成了名副其实的“泥腿子”。张庄村村民魏振中向记者讲述了其父魏铎彬与焦书记交往的一段往事: 1963 年3 月,焦裕禄为查风口、追风源, 寻找治沙办法来到了张庄。听老农魏铎彬说, 他母亲的坟每年冬春都被狂风扒开露出棺材。后来他用了一个早上的时间, 从半米深的地下挖出淤泥, 把坟盖住, 狂风就再也刮不动了。焦书记听完后, 兴奋地站起来:“这个办法好!1 个人 1 个早上封一个坟, 100 人、 1000 人、 1 万人、几十万人, 干 1 年、 2 年、 3 年,用翻淤压沙的办法把沙丘封住,栽上树, 种上草,岂不把骇人听闻的沙丘变成了锦绣田园。”焦裕禄在病危住院期间,还对来看望他的同志说:“你们把泡桐拍照片来让我看看,我看看兰考的泡桐开花了没有。”在兰考城关乡朱庄村村口,他亲手栽种的那棵泡桐树高耸挺拔,已 20 多米高,深深根植于兰考大地。后人给它取名为“焦桐”。如今, 遍布兰考 1000 多平方公里的泡桐树,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着 500 多家相关企业、产值 100 多亿元、解决 4 万多人就业的“泡桐经济”产业链。 3 焦裕禄的实干精神,在中原大地蔚然成风,开花结果。巩义市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等, 众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经常到兰考参观学习, 在面临困难时, 以焦裕禄精神为镜, 从焦裕禄精神中找方法, 寻对策。公仆情怀共产党员应在群众最困难时出现 3月 20日, 一个普通的日子, 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人流如织。从松柏林中拾级而上, 人们会聚于此, 追忆焦裕禄事迹,缅怀他的精神。在一个个举行入党宣誓、重温誓词活动的团体之中,一位老人步履蹒跚,眼含泪花,用颤抖的声音说:“焦书记, 俺来看您啦……”这位老人叫李玉英。“俺是爪营乡樊寨村的,到县城看病时来瞅一眼焦书记。”回忆起焦书记, 老人双手微微颤抖, 激动不已:“焦书记可真是个好人。当年俺还没出嫁,见过用箩斗抬淤泥的焦书记, 在俺心里, 能和老百姓一起干活的领导,就是好领导。”焦裕禄在兰考只
人民心中的丰碑.docx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