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通信的传说古人传说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互通实在不方便。写好了信,如何寄出,又怎样保证既快而又准确地到达对方手中,这在没有专门邮政人员和电信、移动、联通等手段的条件下,其难度可想而知。那么古人怎样寄信,又靠谁来寄信呢?对于有一定身份的人来说,当然首先的选择是驿站。但驿站工作人员的任务显然不只是负责寄信,还有官场的迎来送往等许多事务,虽然专业,误事的却也不少。普通人怎么办?一是带口信的方式,二是其他方式。特别是文人们,这“其他方式”就很别致。关于这个问题,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有反映的。简单统计一下,有这么几种。一是水里游的(或者说水)。譬如鱼。西汉司马迁《史记》中有“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的记载。东汉大学者、书法家蔡邕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较之前者,后者更为具体,即准确说明不是一般的鱼送信,而只是鲤鱼。有关鲤鱼传信的诗词还有很多。如唐人孟浩然的“尺书能不吝,时望鲤鱼传。”岑参的“水底鲤鱼幸无数,愿君别后垂尺素。”等等。鱼,既然可以寄信,水中漂过的树叶等自然也是可以寄信的,甚至说本身就是信。仅在唐代,就至少有三个关于“红叶题诗”的版本,主人公一是唐玄宗朝人顾况、二是唐宣宗朝人卢渥,三是唐僖宗朝人于祜,相传他们三人分别在皇宫外的御沟流水中拣到写有求爱信的“红叶”,又因这片小小的红叶引来他们与宫女之间的爱情。二是空中飞的。先说小燕。五代王仁裕所撰《开元天宝遗事》与明代冯梦龙所撰《情史》都载有长安女子郭绍兰于燕足系诗“寄”给丈夫任宗的故事。说的是任宗经商在外,数年不归,绍兰遂作诗:“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系于燕足放飞。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再说大雁。大雁为候鸟,每年秋天因惧冷而南飞,止于衡阳,等春暖时再北返。《汉书・苏武传》载:西汉陕西长安人、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拘,放逐北海牧羊。19年后,匈奴单于欲与汉和亲。汉昭帝刘弗陵要求归还苏武,对方却诡言苏武已死。汉使灵机一动说:我皇在长安上林苑中射得北来鸿雁,足系苏武求救帛书(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单于听后“视左右而惊”,遂被迫道出实情,苏武因而得救。后来人们便以鸿雁作为信使,有“鸿雁传书”之说。到了宋代,古籍中至少还载有两则关于鸽子传信于军
古人通信的传说 古人传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