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字阴符经.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大字阴符经》风格略近《雁塔圣教序》,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其总体结构方中见扁,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此乃从隶书中来。此帖撇捺开张,线条对比强烈,时而纤巧,时而厚重,时而疏密有致,时而笔势翻飞,波折起伏,巧于变化。其运笔牵丝暗连,速度极快,俯仰呼应,各有所据,气息盈满,妙笔生花。书家以不可羁勒之笔,使转细微,擒纵自如,使得此帖已非典型意义上的唐楷,而是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隶之美。此帖结字欹正相生,寓拙于巧,变化多端,不落蹊径,堪称“楷中《兰亭》”。《阴符经》是否为褚真迹已不重要,因为它所呈现出的艺术水平同样为书林珍视。要说笔势、应先说说什么叫做势?势的含义有有力和动态两项,这可用作笔势的势字的含义。笔势不仅仅是笔力,也不能单理解为笔画有动态。势字和笔结合在一起,应该理解为:在笔下出现的点画形态,应具有内含的力度,应具有动态。笔力的力,是笔下出现的笔画形态,给人以遒、劲、厚、健的感受。而遒、劲、厚、健的笔画形态如果是笔笔自顾自的,笔画之间气息不相通,便是无神的,也不能被称之为笔势。笔势必须具备有力、有动态(气息相通,有神)两个方面,所以它的要求远比写出笔画形态要高。有不少临习的人,临习笔力遒劲的字,笔画形态写得像而准,但由于缺乏动态,尽管笔画看上去笔笔有力,但整字仍然是无势的。主要原因在气断神消,力也无所依附。古人对笔势一直十分重视,东汉蔡邕著有《九势》,直接论述了怎样用笔才能得势。西晋卫恒写的《四体(古文、篆、隶、草)书势》,虽然主要讲书体演变,在赞中赞的却是笔势,和索靖的《草书势》一样。从这两例也可看出这些大家对笔势重视的程度了。以后专谈如何写出笔势的,则有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书论》、《笔势论十二章》及《记白云先生书诀》等。后代对于笔势的重视,成了我国书法界的优良传统。至迟于本世纪开始,辅导书法的老师渐渐把笔势忽略了,一两代之后,书法老师本人已渐不知笔势是什么,当然更不会去教笔势了。到目前,书法班出来的学生、学员连笔势两个字都听不到了,只有认真研究的专家,还常常提到笔势。笔势成为研究的一门学问,而极少再成为教学内容。书法辅导都是也有不少人要求学生把笔画写得有力些,空间如何才能写得有力,也只能从自身学字的体会来说,已少从理论高度进行辅导。鉴于这一情况,笔者所编的《自学辅导从贴》中,不管唐楷(包括其后的楷书)、隶书、行书或南北朝碑志,都编入“笔势”这一节。只是在楷化类碑帖中,把它放在最后,行书则编在中间。因为笔势的表现,必须是在毛笔能很听指挥的基础上;倘笔还不听指挥。或还不能熟练运用时,不宜提出笔势的要求。行书,一般是在学好楷书的基础上临习的,用笔应该已较熟练,所以不妨放在中间。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论用笔》唐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

大字阴符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l201702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0-04-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