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ppt课件.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古代的职官 与科举制度一、中国古代的职官 制度(一)、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的中枢机构,号称“三公”。丞相官职最高,佐理国政;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汉代改太尉为大司马,改丞相为大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仍合称三公,都是宰相。汉武帝时,为了抑制丞相势力,实际政务中心由外朝转到内廷,“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后汉书•仲长统传)所谓台阁,是指尚书机构尚书台来说的。尚书本只是皇帝身边收发文书的小官吏,汉武帝时成为掌握国家实权的机构。尚书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分曹办事,每曹置尚书一人。魏文帝时,为牵制尚书台,另设中书省(首长为中书令和中书监),处理文书事务,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又设以侍中为首长的门下省。这样就形成了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者彼此配合,彼此制约,共议国政。隋唐时,以中书令为中书省首长,仆射为尚书省首长,尚书仆射、中书令和侍中同为宰相。唐高宗后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宋代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另设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文武大权。元代以中书省为宰相府,中书令常以太子兼任,实际的宰相职务是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明代,沿袭旧“三公”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三大机构,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后撤消中书省,增设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清代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双轨制的中央辅政制。一方面,清仿明制,改内三院(秘书院、弘文院、国史院)为内阁;另一方面,皇帝选亲信组成亲自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在此基础上设立军机处,掌管相要。2、中央各行政机构秦汉时期中央各行政机构的长官叫九卿:①奉常(太常)掌宗庙祭祀和各种礼仪;②郎中令掌管官廷侍卫;③卫尉掌管宫门近卫兵;④太仆掌管皇帝车马;⑤廷尉掌司法,是最高法官;⑥典客管理诸侯及少数民族来朝事宜;⑦宗正管理皇族事务;⑧治粟内史管理租税赋役;⑨少府掌管官廷总务。六部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历代中央的行政机构,六部的职责分工大致是:①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升降、考察等;②户部,掌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③礼部,掌礼仪、科举等;④兵部,掌全国军政;⑤刑部,掌管法律、刑狱事务;⑥工部,掌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交通等。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部下设司,郎中、员外郎为各司的正副长官。(二)地方官制地方官制和行政区划密切相关。秦统一后推行郡县制,奠定了我国行政区划的基础。以后各代不管是两级制、三级制还是四级制,其中县制比较固定。秦代大县官称令,小县长官称长。汉代县级长官与秦同。魏晋至隋唐的县级长官统称令。宋代派中央官员出掌县政,称作知某某县,简称知县。元代称县尹。明清仍称知县。秦代是郡县两级制,郡的长官叫郡守。汉魏六朝是州、郡、县三级制。州的长官称刺史,郡的长官称太守。隋代是州(刺史)郡(太守)、县两级制。唐代是道(巡察使、按察使、观察使)、州、县三级制。宋代是路(四权分治)、州(知州)、府(知府)、军(知军)、县。辽代是道(都总管府)、州(节度使)、府、县三级制。元代是省(丞相等)、路(总管府)、府(州——达鲁花赤、府尹、州尹)、县四级制。明代是省(布政使)、府(知府)、县三级制。清代是省(巡抚或总督)、道(道员)、府、县四级制。(三)品、阶、勋、爵1、品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它起源于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分士人为三等九品)。北魏时,又将每品分为正与从,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为上下二阶,共有三十阶,唐宋因之。隋代正从品无上下阶,共有十八等,元明清因之。2、阶这是由品派生的另一套等级,始于唐代。是对散官的等级区分。3、勋勋是为奖励有功人员所定的称号。其制始于南朝齐梁,至唐而成为定制,共十二转(花木兰),转多为贵。4、爵爵即爵位,是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尊号。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即分科举士,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5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历时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幻影
  • 文件大小4.74 MB
  • 时间20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