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序无法被定位的解放者胡因梦要介绍克里希那穆提这个人, 不能不提及与他渊源深厚的“通神学会”, 因为没有“通神学会”,就没有这位影响全世界至深的精神导师了。“通神学会”是一个创立于 19 世纪末期的宗教研究组织, 其创始者是俄国杰出的神秘主义者勃拉瓦茨基夫人。这个组织的主旨在于促成超越种族、性别、肤色、阶级和宗教派别的同体大爱, 其研究范畴涵盖了卡巴拉犹太密教、诺斯迪密教、印度教、佛教、藏密及各种玄学体系。生于 1895 年的克里希那穆提( Jiddu Krishnamurti ), 是印度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中的第八个孩子。据说他从小就具有透视眼及天眼通的能力, 是个看似迷糊而实则大智若愚的孩子。 1909 年当他年满十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和弟弟尼亚到“通神学会”印度总部附近的沙滩游玩。当时“通神学会”的负责人是英国著名的社会改革者及思想家安妮· 贝赞特, 另外一位负责人则是欧美最著名的眼通权威赖德· 拜特,据说他能看见灵界众生以及人体的灵光, 还能从灵光判断一个人的灵性进化程度, 其著作颇多, 相当受西方玄学界的尊崇。当时“通神学会”在欧美造成一股寻找新弥赛亚的旋风,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纷纷加入这个学会, 而寻找弥赛亚的任务便自然落在这两位负责人的身上。克里希那穆提与尼亚毫无预警地巧遇漫步于沙滩上的赖德· 拜特, 并受到赖德· 拜特透视眼的青睐而被誉为拥有最纯净灵光的弥赛亚候选人,这样的因缘际会令这两个印度男孩的命运从此彻底改观。“通神学会”得到克氏父亲的首肯,把两个男孩接到印度总部加以悉心照料及严格训练, 准备培养出未来的救世主。经过多年的明星式待遇及英式贵族教育的熏染, 克里希那穆提与尼亚仍然保有害羞、体恤及温柔的特质,内在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1922 年8月, 克里希那穆提开始进入急剧的拙火觉醒过程, 这股由空性中生起的大能, 在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里, 开始快速地净化他的脉轮。那是一场冷热交战、大死与重生的激烈转化历程。过程中克氏的神识曾离开身体飘浮到屋外的一棵胡椒树上, 而让他尝到了宇宙大爱的滋味。 1925 年 11月, 尼亚因病去世, 克氏在极度哀伤中进入了更深的悟境, 故而推翻了过去所有的通灵经验,发展出独立无染的般若智慧。 1929 年8 月,来自全球的信众正准备聆听这位新救世主的演说时, 克氏竟然宣布解散为他专门设立的“世界星社”。他要求学会退还所有信徒的捐款,拒绝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并且宣布真理不在任何宗教组织中。下面这段话代表了他终生不移的立场: 我认为实相是无路可循的,你不能透过任何宗教派别或方法而达到它。既然实相是无限、不受任何制约、无路可循的, 当然也就不需要人为组织了。没有任何组织有权力强制人依循特定的道路。如果你们做了这件事, 实相就会变成僵固的教条, 同时也会变成那些懦弱之人和不满足之人的玩物。实相无法屈就于人, 人必须透过自己的努力来亲近它。高山无法自动移到你的脚前,你必须不畏艰险地穿越山谷、攀过悬崖峭壁,才能到达山顶……我只关切一件事,那就是帮助人类得到无条件的终极解脱。这段宣言令“通神学会”在自创的尴尬剧中日渐没落,克氏也从众人期待的救世主转变成无人理睬的无名氏。在长达八年的隐居生涯里, 克氏的悟境更加深化, 而他所要传达的真理也开始透过直言不讳的演说传递到全世界。这位世界导师直到九十岁过世之前, 一直未曾间断地在欧美及亚洲向众人提出他的见解与质疑。他的演说总是信手拈来, 没有任何讲稿便自然而然涵盖人生所有的层面。他的用词如行云流水, 优美而深富诗意。虽然他的语汇单纯而直接, 但是在初次阅读时却很难理解。他曾经说过:“你必须熟悉我的语汇以及背后真实的含意。”他所采用的名相诸如爱、自由、真相、实相、热情、智慧、寂然独立、洞见、道心、突变,等等,都包含着终极实相的意味在内,亦即佛家所说的无我及空寂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读者未经咀嚼就把他的话语生吞下去,很可能出现心智上的消化不良反应, 但如果有一些佛学基础, 就能很快地领略他话中的真谛。或许桑都仁波切对克氏思想的评论是最贴切的,他说: “基本上,佛陀通常会从两个不同的层次——相对与究竟——来因机施教。但克氏不肯妥协, 他所指出的解脱途径乃是要顿超时空, 在当下立即产生心智上的突变。”不过这种“理入禅”的形式和中国、日本的禅宗是大异其趣的。表面上看来,克氏的教诲状似哲学推演,仔细探究之下却发现他采用的是只破不立的中道实相观。他不向任何组织、权威、方便法门和意识形态妥协的原因之一, 就是要帮助人类挣脱一切的束缚, 因为他认为渐悟渐修太奢侈, 太便利了, 人类的头脑所制造出来的灾难和可能发生的浩劫, 已经不容许耽溺和拖延; 他认为当下立即解脱是可以做到的事, 这显示出他对人类潜能给予了最高的肯定。虽然他在 1980 年曾表示其教诲的影响力“小之又
人生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克里希那穆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