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阅读教学的基石我们在学习时,常会在纷繁复杂的思绪中突然灵光一闪,眼前豁然开朗,各种信息融会贯通,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喔!原来是这样!这是知识、情感、经验在某一点上的交汇,这是一种心灵的感悟。而在传统的阅读课上,教师虽然也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却鲜有人将语感能力视为阅读能力的核心加以训练。往往教师漠视阅读主体的主观差异,用既定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阅读体验,消磨了孩子们阅读的灵性和激情。即便是读写结合的训练,也只是仓促地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照猫画虎地仿写一遍——纯技能操作、技艺炒作。这就把原本很有灵气的阅读课变成了呆板、僵化的东西。长此以往,会造成心灵斑斑锈迹,精神家园荒芜萧索。导致人文精神的萎缩,导致整个语文教育的“少慢低费”,最终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自身的心灵感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心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给学生创设和营造自我感悟的条件和空间。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阶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 1、初读课文,感悟语句的连贯性。切实加强朗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功夫。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还要能读辨标点符号,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出句读,形成语流,把文字符号“复制”转换为现实言语。要尽量克服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现象,逐步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2、细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读为本,要注意语义疏通,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要求学生读书时能合理调动多感官参与,目视、口诵、耳闻、心思。一边读,一边快速检索贮存在记忆中的“心理词典”,联系上下文,对课文进行语义的疏通与整合,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中心句、中心段,从而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指导“美读”课文,培养语感能力,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就像在头脑中“放电影”。通过多种感官,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他们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挖掘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所感悟。如《开国大典》:“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传到……传到……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课文连用了四个“传到”,如果改用一个“传到”,如“传到全国各地”,读起来感觉如何呢?对比着读读,学生就会觉得课文的表达气势磅礴,充分表达出中这一宣告的庄严和情感。从比较中,学生领悟到生动的语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二、品词析句,增强感悟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
感悟—阅读教学的基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