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翻译研究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之一。《文化构建》一书第一次把这一领域两位开创者——翻译家、学者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的论文集合成册。论文集所收文章延续并深化了两人近几年来所进行的主要研究,尤其是对翻译文化转向的研究。书中探讨的主题有:中西译论、可译性的限度、翻译何时并非翻译、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等等。有的论文是针对一定体裁,如戏剧翻译、诗歌翻译;有的重在个案研究,讨论了维吉尔、布莱希特等人作品英译后的境遇。1976年在比利时勒芬召开的学术会议被西方许多学者认为是翻译研究学派宣告成立的历史性大会。在其后的20多年里,翻译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其中进行得较多的是翻译的描写性研究工作。由此,翻译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不禁有些困惑:除了描写性研究外,翻译研究今后向哪个方向发展?1990年,由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出版。他们第一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展方向。“一石激起千层浪”,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们深受启发和鼓舞,由此开始了翻译研究的又一突破性进展,并最终形成了西方翻译理论领域的另一新的学派——文化学派。《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共收录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的八篇论文。他们不仅向读者讲述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总结翻译理论研究、文化研究、描写翻译研究以及翻译教学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而且两位学者、翻译家还进一步拓展翻译研究的疆域,指出这一学科在下一世纪的发展方向。在序言部分,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回顾自1978年以来的翻译发展。他们认为,翻译工作者在促使不同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研究翻译作品在一定意义上即是研究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此外,他们又提出新课题以作今后进一步研究,其中包括翻译史研究、后殖民主义翻译学派的研究等等。勒菲弗尔在第一章中阐释了文本模式对进行比较分析的帮助和影响。此后在第五章,勒菲弗尔通过对芬兰史诗Kalevala的收集整理及其英语翻译的研究,提出已有文本模式(如荷兰史诗和北欧史诗)对其的影响。巴斯内特在第二章中指出由于某些文化因素的制约,原文有时往往以译作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这样的翻译当然不是翻译,而是伪翻译(pseudo-translation),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亦存在“共谋”(collusion)。在第三章,勒菲弗尔对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所著的《埃涅伊特》(Aeneid)几个英译本作了历时研究。他认为《埃涅伊特》某些译本的成功较大程度上与原语文化在译作读者心中的地位有关,而不只是译作质量好坏的问题。在第六章,勒菲弗尔分析了德国戏剧作家布莱希特作品MotherCourage的三个译本,揭示了从二战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文学及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偏见,指出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的有效结合,尤其是前者通过另一种形式的“共谋”,在西方为不懂德语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