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中,《神圣家族》是一部具有过渡作用的重要文本,在该文本中隐含着生发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的理论分歧。因此,《神圣家族》作为一个过渡性文本,对于研究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完整性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1844年手稿》)与《神圣家族》之间的内在联系。關键词:《神圣家族》《1844年经济学哲学原理》费尔巴哈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230-02 《神圣家族》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的重要文本,对于连接《1844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有着重要意义。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延续了对费尔巴哈理论的评述,但是与《1844年手稿》不同,马克思转变了对费尔巴哈的态度,从高度赞扬到有条件的评述。这种态度的转变直接引发了在《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与超越,可以说正是在这一思想转变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全新世界观的生成。一、《神圣家族》:一个不可缺失的理论环节对于《神圣家族》的历史地位,理论界早有定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权威作者将《神圣家族》视为“奠定物质生产的发源地”,而这一奠基作用直指《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生成关系与生产力”的概念的认定。[1]这一权威理论明确了《神圣家族》的过渡性作用,但是也为我们留下了理论发展的空间,即如何界定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石的“物质生产”的概念及其内涵,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确定《神圣家族》这座“桥梁”的一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德意志意识形态》,但是勾连的彼岸是什么呢?既然作为过渡性的著作,意味着马克思的思想在《神圣家族》中走向深刻,但是这一思想的源泉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按照阿尔都塞的“断裂论”,将1844年的马克思视为费尔巴哈思想的追随者,那么不仅仅会破坏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完整性,而且在《1844年手稿》中就已经诞生的新世界观的萌芽就会变成某种思想的“顿悟”或者“奇迹般的转折”,而《神圣家族》乃至后续的《提纲》的历史作用无疑也被抹杀,这种切断马克思思想旅程的观点显然是不妥当的。那么如何看待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过往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的清算以及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唯物主义解答”呢?要想明悟这一解答,需要我们重新看待马克思对于鲍威尔的批判以及对于费尔巴哈的评价。二、人民群众的活动:对鲍威尔的批判与感性活动立场的现实表达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在撰文伊始就将鲍威尔所从事的“批判的事业”定义为“以漫画的形式”所进行的批判,这种批判的实质依然局限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范畴中,不仅没有超越,甚至只是低劣片面的模仿,当鲍威尔以此为批判的基点,对经济、哲学、社会等诸方面进行“辛辣的”讽刺时,在马克思看来都只不过在描画“一幅讽刺人脱离自然的形而上学的神学漫画”[2],这无疑是对鲍威尔所奉献终生的宗教批判事业的讽刺。所以如此,就是因为鲍威尔确立的自我意识哲学立场,从本质上从属于黑格尔思辨哲学,无论自我意识如何革命,如何标

浅析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