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发美术兴趣李小霞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美术教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艺术实践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关键词:实践兴趣自主学习观察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在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平时说理论联系实际,即我们要接受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技能,仅凭口头说教是不行的,必须得通过实践。对于美术的学习也是这样, 即通过美术的学习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通过学习个体即学生本人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来体验美术活动和乐趣。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艺术实践的能力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学校外部因素, 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二、学校内部因素: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美术设备不齐,教师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从兴趣入手, 重视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导地位。能够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而学生自身的顽皮性和依赖性以及意识形态的不成熟性,成为他们自主学习中的最大障碍,长期以来被动的接受,不动脑思考,老师布置点我完成点的思想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根本不会去挖掘教材之外的东西,也根本不会顾及课程的延伸与关联。因此,要彻底地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力军,能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美术教育, 这个学期我很荣幸的带了初一( 1)、( 2)两个实验班, 我希望这两个班的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上出色,还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变换方式, 通过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 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 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
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论文.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