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勇气》教学案例分析.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李佳欣在《勇气》这堂课上,有学生大胆提出了疑问:美国伞兵两次向法国妇女求救,是偷生还是求生?课后这种争论在同课头的教师中也蔓延开来,意见不一。于是有老师认为:应该尊重个性化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偷生”、“求生”都可以。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我们在很多语文课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讨论,结果是:甲也对,乙也不错,丙很好,丁值得肯定。到头来大家都没错。课堂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个性”发言?他们可以不顾文本的整体意义、深层意义而只顾排遣自己的感受或者非常任性地宣泄自己的观点。学了《勇气》后不顾文中作者对美国青年伞兵的肯定和赞赏,说他是自私的、残忍的,甚至评价他是懦夫。其实,这里有一个很严重的倾向,就是由原来解读不尊重阅读主体,走向另一个极端,阅读教学严重地不尊重文本了。教师的存在,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更不是无原则地和稀泥,而是在学生曲解、误读时给学生以适时的引导。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从一篇课文中读出了千差万别的结论,我们要不要全部肯定?按照一些人的意见,凡学生的“发现”都是可贵的,当然都应该予以肯定。但是老师为什么要夸大读者的作用?为什么要摒弃文本意义?为什么要放弃自己引领的责任?这些都以新课标的名义作支撑、在实施。叶圣陶先生在给一位中学教师的信中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放手让学生读书的前提下,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把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作为课堂教学中的资源。但在课堂教学不能简单限于文本之中时,它也不能离得太远。讲《勇气》这篇文章,离不了正义、和平、生命。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内涵一般隐藏在字里行间,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必须尊重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不能有丝毫偏颇或曲解,否则就会误导学生,使学生远离文本,远离文章的主题。

《勇气》教学案例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6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0-05-0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