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简称联合收割机, 就是收割农作物的联合机,,在 50 年代初被称作康拜因(Combine 的音译), 是能够一次完成谷类作物的收割、脱粒、分离茎杆、清除杂余物等工序,从田间直接获取谷粒的收获机械。联合收割机没出现以前,脱粒机和机械收割机这些器械,大大提高了 19 世纪时的农业生产率。这使得用比以前少的工人去收割更多的谷物成为可能。但 19 世纪后期的一项发明, 更进一步地提高了这一效率。联合收割机使收割与脱粒机结合在一个整件中, 使农民能以单一的操作去完成收割和脱粒。从而节省了人力物力,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国外发展史 18到 19 世纪, 在英、美等国曾有许多人研制和设计联合收割机, 其中有的人还获得了专利或制造出了样机,但基本都不具备实用价值,未能得到推广。 1831 年,美国农民发明家麦克科密克设计制作出第一台由两匹马牵引的联合收割机, 其收割效率超过了 30 个人工,这是联合收割机研制的重大突破。此后,麦克科密克一直致力于联合收割机的改进和制造,他生产的联合收割机供不应求。到 1870 年,他制造的大型联合收割机由 40 匹马牵引,收割幅宽达 30 米,收割机上还装有麦桔打包装置。 1889 年,美国人贝斯特( Best )设计制造出第一台由蒸汽机驱动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 一天最多可收割 50 多公顷农田。此后,又相继诞生了由内燃机驱动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 19 世纪 80 年代后期, 联合收割机在美国日益普及, 很快澳大利亚也生产也了类似的机器。 20 世纪 20 年代, 联合收割机首先在美国的小麦产区大规模使用, 随后迅速推广到了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诸国。我国发展史上世纪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中期,随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口号的提出,在行政手段的推动下, 国家着手在各地建立新式农具推广站, 大力推广收割机的使用, 其中联合收割机推广了近 7000 台。上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中期, 联合收割机才真正在我国进入实际应用阶段。这时候的机型基本上是以四平产的东风—4 型自走式和桂林产的桂林—2 型配套式全喂人联合收割机为主。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内逐渐开始出现了一批新的机型。从 1993 年下半年开始,在持续两年多的低谷徘徊之后,包括联合收割机在内的整个农机市场开始走向复苏, 垄断逐步被打破。进入 1994 年以来,随着一批新机型的相继问世,形势更加快速地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到了 1996 年,形成多极化格局,垄断也同时被彻底打破,市场竞争更趋于激烈。在这一阶段, 出现了许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机型。近些年, 更是出现联合收割机遍地开花的局面。机型分类: 联合收割机产品种类较多,通常分为以下四大类: ①、自走轮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此种机型比较适合华北、东北、西北、中原地区以及旱地环境作业, 以收获小麦为主、兼收水稻,适合于长距离转移,是异地收割、跨区作业的主要机型。②、自走履带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该机型比较适合华中及以南地区的水旱地或水田湿性土壤作业, 适用于小麦和水稻作物的收获。可以进行异地收割、跨区作业, 但如果进行长距离转移,则需要汽车运输。③、自走履带式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此机型主要适用于水稻收获, 可兼收小麦。是中小型联合收割机中复杂系数最高的产品, 价格
联合收割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