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尾酒”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酒,它使用不同的酒和饮料进行调制,有不同的效果,它的本质是复合型的;在进行调制时有一个过程,没有调制完成的“鸡尾酒”只能使用“调制中的”这一“进行时态”。因此,本文题目己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对美术课程改革的思考和探索应该是多方位的,探索的角度不同,所得的效果必然不一样;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艺术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是最丰厚、敏感的领域,而美术在艺术领域中又属于最活跃的门类之一。中小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接受人类文化的遗产,同时又从中继承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对美术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以其能够给学生提供多彩的精神世界和独具创新意识的新思想,才能显现美术课程改革的作用和意义。一、现代美术课程的反思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经历了55年的坎坷历程,走过了“改造旧教育与学苏联→地位的动摇与丧失→地位的再确立与步入正轨→高度的重视与发展”①四个阶段。虽然目前这一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美术教育工作者,对学校美术教育工作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在我国,美术教育工作真正得到关注的时间还很短,美术教育工作者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借鉴他国先进的美术教育经验,亦未能充分审视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缺失,美术课程的研究与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课程,其课程结构也受到这些所谓的主科课程的严重影响。其实,课程类型的分类很广泛,各类课程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学校的课程结构应当是由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但是,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相对的不足。在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和国家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则比较薄弱。课程类型的单一使得在注重发挥一种或几种课程类型价值的同时,忽视或放弃了其他课程类型在学生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学生在这种单一课程的“滋养”下,其片面发展在所难免。例如,早期的美术教育主要是绘画,甚至某段时期还成为工业制图课,因此,美术课常常被称为“图画课”,不过是画画而已,美术本身各门类间的内在联系不存在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反而被忽略了,这无疑是狭隘而片面的。我们都知道一个生活小常识:当阻断液体横向流动的时候,流动液体就会不断攀升,试图纵向流动。中小学美术课程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当其普及性得不到发展,就会使得其专业化倾向十分严重,美术教学等同于美术知识技能教学,把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作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直接目标,学生缺少参与美术活动,缺少美术体验和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于是,人们看到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画素描的畸形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二、多元综合课程的萌芽与发展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追随者齐勒,是比较早、也比较详细地提出综合课程思想的人。赫尔巴特虽然是分科课程的重要理论奠基者,但也十分清醒地意识到分科并非完全合理。对于分科课程的一统天下,赫尔巴特有所反思,且和齐勒制订了一种通过“教材联络与教材中心”,把各学科统整起来的计划。其基本思路是:在安排各学科时,要使一门学科的教学经常地联系其他学科的教学。齐勒将这样的思想加以进一步的发挥和发展,他认为,不但要把一些适当的学科联络起来,而且有可能用某一门学科来作为联络所有其他学科的核心。这种理论被称为教材
调制中的鸡尾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