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斜管沉淀池斜管积泥成因及解决措施.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斜管沉淀池斜管积泥成因及解决措施 1 存在的问题某水厂现供水规模为 35× 10 4m 3 /d。因源水水质日趋恶化而于 1999 年开始对原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进行了技术改造,现工艺流程见图 1。运行一年多来发现网格絮凝斜管沉淀池斜管上部的绒状积泥现象十分严重, 运行 3~5d 后整个斜管上部即被一层厚厚的积泥覆盖( 尤其是在沉淀池的前端约 10m 范围内), 积泥的堆积高度直至集水分槽的淹没出流孔口处,并呈现前厚(> ) 后薄(30 ~ 50 cm) 的一条陡坡状的积泥曲线, 成片的积泥呈悬浮状以致每周至少要洗池一次, 为此水厂特派 2 名员工专职洗池。经分析斜管上部聚集成片绒状积泥的主要原因为: ①该厂源水属于低浊、多藻微污染水, 水中的藻类多、有机物多、浊度低、颗粒少而导致相互碰撞机会少、絮凝效果差,故在絮凝池末端出现矾花少、矾花粒径小、松散和絮体质量小的现象,造成矾花聚积在斜管表面; ②沉淀池长为 、宽为 , 沉淀池进水沿着池宽配水, 因这种配水方式不理想而导致沉淀效率低; ③在沉淀池进水口处缺乏稳流措施( 配水区的设计是为了使已形成的矾花不致被打碎并使絮凝池出水均匀地流入斜管沉淀池的配水区) ,絮凝池出口也应有整流措施,另外因斜管区下面的配水高度除要保证进口端与末端配水均匀外,还要考虑安装和检修的要求,因此一般其高度≥ ,但该厂沉淀池进水处无整流措施且配水高度也仅有 ,故对沉淀效果有一定影响; ④因两组沉淀池间无隔墙而导致在两单池的中间形成紊流, 已长成一定粒径的絮体承受水流剪力的能力差而易被紊流打碎,从而影响沉淀效果; ⑤沉淀池清水区中的集水分槽所开孔洞个数比理论上所需孔洞数多出 % , 从而影响水流上升速度及沉淀效率; ⑥设计的上升流速为 ,但因斜管的支架采用了宽度达 12cm 的工字钢从而阻塞了 12% 的斜管进水孔洞, 导致上升流速偏大(达 ) 并影响斜管内的泥水分离和管内泥的下滑,从而使沉淀效率降低; ⑦因斜管沉淀池沉淀效率高而使单位面积的积泥量较多, 因此对排泥的要求也高, 而该厂沉淀池中的穿孔排泥管排泥不彻底( 特别是在管的末端淤积的污泥较多) ,尽管 4h 排泥一次也不能彻底排净,故对沉淀效果存在一定影响。 2 改进措施及运行效果改进措施( 见图 2):①在斜管沉淀池进水过渡段增设缓冲整流配水板, 单块配水板板厚为 10cm , 其平面尺寸见图 3;②在两小格单池间增加隔板, 从池底一直隔到池顶;③于进水处底部增装斜板, 三角形区可用混凝土填实;④取消沉淀池第一格排泥斗槽;⑤取消第一格穿孔排泥管。改进后运行效果大大改善,表现为: ①积泥大大减少改进后沉淀池进水端水流状态十分稳定, 消除了大块积泥上浮现象, 运行半个月后斜管上部才有积泥且其厚度也比以前大大减少并十分均匀,不再有前厚后薄的现象。②经济效益良好整改前清洗周期为 1次/周, 整改后则 15~ 26d 才清洗一次, 洗池次数减少了 50% 以上, 至少可节约清洗水费达 20 万元/a( 见表 1)。表1 整改前、后经济效益分析项目清洗周期(d) 清洗用水

斜管沉淀池斜管积泥成因及解决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huandao1680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