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赏析篇之二————建筑设计(王澍作品赏析)王澍生平简介?1963年11月生,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工作。?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成为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王澍“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王澍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前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王澍学贯东西方,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白居易、李渔等文人的文章,都在感染、召唤着他。后一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设计。1、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王澍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的宁波馆,它是上海世博会上唯一一个以农村为主题的案例馆。以宁波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见长的滕头村为切入点。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相对应,滕头案例馆追求的是“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宁波滕头案例馆的三面外墙是用50多万块废瓦残片堆砌的,称作“瓦爿pán”墙。它们是建筑单位的员工历经半年时间,奔走于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从废弃的工地里收集来的,其中包括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等,年龄全部超过百年。这种“瓦爿”墙技术来自于明清时期的浙东,当时由于建筑材料匮乏,普通工匠就采用大户人家弃用的残砖碎瓦砌墙,由此形成了瓦爿墙这一民间传统工艺。由于瓦爿中间的墙体应用了很多节能环保的建材,所以这一瓦爿样式的传统建筑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效果。王澍:“建筑是有生命的,刚建好的时候肯定不是这个建筑最好的状态,但它一定有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10年以后,瓦爿墙上青苔满布,屋顶的植物郁郁葱葱,那时的建筑才真正融入了自然,美轮美奂。”北面外墙则是用复合材料竹子做的“竹模板墙”,一支支竖条毛竹片全部贴在水泥墙上,这叫竖条毛竹模板清水混凝土剪力墙,充分体现了设计者“新乡土主义”的建筑理念和清新、自然、质朴、生态的设计追求。漏窗进门的小路是序厅,两旁由竹篱围绕,上方悬挂着十二个音罩,代表了十二个节气,对应录制了鸡啼、牛哞、蝉吟、蛙鸣、小雨淅沥、微风吹拂等声音……。
王澍作品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