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邃的小巷里飘溢着桂花的香气。随着那香气而来的还有叮叮咚咚的琵琶声, 正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写的那样,是“转弦拨轴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循声寻觅,总能在那些石库门中,庭院里,门堂里发现一人美丽的姑娘或少妇,在弹着琵琶,唱着苏州评弹。她们不是在卖唱,是在练习。评弹又称弹词,通称说书,是用标准的苏州方言说唱的一种曲艺。广泛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吴语地区,不管是在城市或农村,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早年间, 苏州城里和农村的小镇上都有很多书场, 农村的书场往往都和茶馆结合在一起。我的上一代的人,特别是姨妈、姑姑和婶婶她们,听书是主要的消遣。当我读书到深夜时, 总是听见她们刚从书场里回来,谈论着演员的得失,吃着小馄饨。当年能够走红的评弹演员, 胜过现在的任何一个红歌星, 主要是他和她们艺术生命不是几年,而是几十年,特别是男演员,越老越是炉火纯青。苏州人称评弹演员为说书先生,女的也叫女先生。一个说书先生如果能够走红, 那就不仅是知名度高, 而且能赚很多钱, 即使不能走红,混口饭吃也没有问题。苏州的市民阶层,小康人家,如果有一个女孩生得漂亮, 聪明伶俐,便会有人建议:“让她说书去”。学说书也不容易, 我们在小巷中听到琵琶声时感到很有诗意, 可那学琵琶的小姑娘却往往泪水涟涟。荒腔走调要被师傅责骂, 说不定还要挨几个巴掌什么的, 那时的传艺不讲什么说服教育,奉行的是严厉。如果是母女相传的话,打起来要用鸡毛掸帚。评弹都是师徒相传, 这规矩一直沿用到今天。徒弟学到一定的程度, 便跟着师傅出去“跑码头”,即到苏州农村里的各个小镇上去演出,两个人背着琵琶和三弦,仆仆风尘,四处奔波, 在这里演三天. 在那里演五日, 住在小客栈里, 或者就在夜场演出结束之后, 打个地铺睡在书场的角落里,够辛苦的。少数幸运的姑娘或小伙子也能苦尽甘来. 在小码头上磨练出来了, 有点儿名气了, 便开始进入大码头,在苏州、上海的大书场里演出,如果又能打响,那便是一代风流。一条小巷里如果能出一个走红的评弹演员, 邻里间都会感到光荣, 小姑娘们更是羡慕不已。看那红演员进出小巷, 坐一部油光锃亮的黄包车, 那黄包车有黑色的皮篷, 有两盏白铜的车灯, 能像手电似的向远处照射着行人。车夫的手边还有—个用手捏橡皮球的喇叭, 坐车人的脚下还有一个用脚踏的像铜壶似的大铜铃。那对候苏州很少见到小汽车, 乘坐这种黄包车的人就像现在乘坐一辆奔驰似的。白天,女演员赶场子,浓装艳抹,怀抱琵琶,坐着黄包车从热闹的大街上风驰而过,喇叭声声,铜铃叮当,那艳丽,,指指点点。深夜散场归来, 2 小巷空寂, 车灯煌煌, 喇叭声和铃声能惊醒睡梦中的小姑娘, 使她们重新入梦时也觉得自己是坐在那辆油壁香车上。苏州评弹所以能那样地受人欢迎,那样地深入民间,主要是它的语言生动,唱腔优美, 叙事和刻画人物都极为细腻, 而且故事的内容很多都与苏州有关系, 能把市民生活和市民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幽默风趣。在书场里泡一杯香茶, 听名家的演唱, 那简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近几年因为电视的冲击, 评弹的听众越来越少, 许多书场都改成了电
深巷里的琵琶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