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襄阳市第五中学靳旭东一、教学目标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发现和性质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联系。②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知识。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①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②通过思考和交流、实验和观察、探究实验,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③通过对钠的性质的探究找到研究新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观察物质的外观→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并观察→解释及结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体会金属在生产生活应用中的重大意义。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获得知识的乐趣。③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和铝粉的燃烧反应),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④通过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⑤通过创造条件,使铝燃烧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坚毅的探究精神。二、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本节要介绍的金属,也仅是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几种常见金属。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一章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下一章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要想了解物质世界,了解化学,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化学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初中化学中介绍的金属主要是铝、铁和铜,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提及铝与氧气的反应,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两种主族元素、两种副族元素;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两种较活泼的金属,一种不活泼的金属,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金属的应用相结合。三、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①初中已经学习过铁、镁、铝等金属的有关性质;②铝、铁、铜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金属的应用相结合。③学习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知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④学生在第二章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初步建立了从物质结构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化学性质的能力基础。⑤通过以前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简单实验探究的教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习惯和操作能力,并能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定。2、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①对于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生没有接触。②高一学龄段的学生普片是思维敏捷、活跃,但不够严谨。喜欢动手做实验,但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不够全面,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化学用语不规范,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③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不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金属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铝与氧气的反应。难点:对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实验的分析、探究。五、设计思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体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科学探究贯穿始终。因此,笔者教学设计中强化实验的功能,改变以往教学中实验只是起演示和辅助的作用。,通过《金属家族自述》短片引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借鉴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地图的形式,让师生感觉一起乘坐时光机器去穿梭人类利用金属的历史来重点研究以氧气为代表的非金属与金属的反应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