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戒律与入寺须知佛教关于在家居士的戒律主要是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为基本原则, 一切戒多由五戒中分支开出, 一切戒的目的多是为了保护五戒的清净。防非止恶, 身口意三业, 行住坐卧, 都和戒律息息相关, 如果轻重粗细, 都能护持, 犯即忏悔, 常时行持, 自能熏习成性。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也是伦理的基本德目。五戒的究竟处是了生脱死的正因。我们学佛的宗旨是在了生脱死, 五戒若能持得绝对的清净便自然通向涅槃。经中说: 五戒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戒的功能是在断绝生死道中的业缘业因。佛说: “欲知过去因, 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要是我们不造生死之因, 即使不想离开生死,生死之中也不会找到我们的踪迹的。世间法中, 个人品德、家庭幸福、社会安宁、国家治乱等, 也都与五戒法的持犯息息相关。对于修行净土法门的居士来说, 净宗以信愿持名为宗, 以往生西方净土为趣。念佛法门虽然是大乘特别法门, 然而并不违背和区别于大乘通途的因果律。佛教戒律的制定, 不是佛陀对于弟子们的一种束缚, 实是佛子的解脱道,也是佛教的防腐剂。佛子若无戒律作为生活规律的依准,了生脱死是难以做到的;佛教如无戒律作为统摄教化的纲领, 佛教的状态, 不唯一盘散沙, 也将乌烟瘴气。因此, 佛在临将入涅槃之时, 示意后世的佛子, 应当以戒为师。佛教只要戒律存在, 就是正法常住。佛子只要严持戒律, 佛教就能兴盛。而众生只要持戒, 就自然国泰民安、富足祥和, 普现清净国土。入寺须知 1 、入寺:入寺门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 则先以左脚入, 右侧行则右脚先入。入殿门里, 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 2 、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礼拜,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前头走过。 3 、阅经:寺中若有分开阅览的经典,宜端坐阅读。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放在经上。 4 、见僧人:见面称法师,或称师父。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拜, 不必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 、法器:寺中钟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乱动。 6、听经: 随众礼拜入座, 如己后到, 法师已经升座, 须向佛顶礼毕, 向后倒退一步, 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 不向熟人招呼, 不得起坐不定, 咳嗽谈话。如不能听完, 但向法师行一合十, 肃静退出, 不得招手他人使退。进入寺院的规矩和礼仪: 第一条:寺庙内的一针一线,不得取用若受师父馈赠物品, 得捐款于功德箱内。寺庙之物不分价值, 微细至纵使您在寺庙打一通电话, 而不投一块钱, 就足够下地狱受苦, 贪取寺庙一块钱,当种下地狱果报,是不可不慎的! 第二条:不得摘取寺庙山上之水果寺庙后山树上的水果,自摘而食,即犯了偷盗寺物之罪。第三条:入佛堂不得吸烟、穿拖鞋、皮鞋、嚼槟榔在佛堂中吸烟、嚼槟榔,实为不敬三宝之行,并污秽了佛堂清静。进入佛堂内,应穿干净的鞋子,穿一般鞋子进堂,当污秽佛堂清洁, 应知大家所穿的鞋子在外踏过脏物,从厕所内出来都会沾到不净之物,故不宜进入佛堂内为宜,当戒之。第四条: 进佛寺, 不得由中门入, 当从旁门入, 入寺内不踏门槛(门底下隔板) ,需踌脚而入,是为礼也。第五条: 进入佛堂内, 不得高视佛面, 当即低头即作礼拜, 更不得溜达作观赏,东张西望; 进入佛堂内, 在堂内走来走去, 或站着堂内正中央, 高视佛面, 像在观艺术品一样, 如此甚是不敬, 若要观佛面, 应站立于堂外丈远而观之,方合乎礼制也。第六条:于佛堂内不得大声谈话、喊叫、或躺、或卧、或跑跳佛堂内不得口不择言,大声谈话,或话家常,扰乱清静,罪过无量。小孩一入宽大佛堂内, 当作游玩场, 乱蹦乱跳, 跑东跑西, 大人管不严,甚是罪过! 第七条:入佛寺内勿随地吐痰或随地擤鼻涕于佛寺中吐痰擤鼻涕不得不慎;若欲吐痰擤鼻涕,当以卫生纸包之, 投入垃圾筒内,或至洗手台吐之,以水冲洗。第八条:入佛堂佛绕佛可得五种福德凡入佛堂,应旋即佛顶礼,或绕佛唱念佛号,佛言:当得五种福德, 一、后世得端正色好,二、得好音色,三、得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涅槃道。第九条:寺庙内用食,当提捐献凡适逢菩萨辰日,举办消灾法会,都会备办素食筵席与众生结缘;或平时到寺庙用餐, 皆得捐献功德金, 因所食之物, 皆为十方善众所捐献的,不应白吃的;如此当犯偷盗食之果报。第十条:一枝法杖倚壁,证果全失入佛堂拜佛之前, 应将随身物、衣、帽、手提袋放于地上, 而后再行顶礼拜佛,尤其千万不可将皮包、衣、帽、手饰随便放置于桌上。入佛堂亦不可穿木屐或拖鞋。第十一条:佛堂中央,不得站立或礼拜佛堂中央位置, 是主持
居士戒律与入寺须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