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居士戒律与礼仪.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5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居士戒律与礼仪释清净编辑山东佛教在线印经处印赠佛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已与中国文化融然一体。而我们却对佛教一无所知, 甚至有着种种的误解和偏见。你想知道佛教怎样看待世界和人生吗? 你想知道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信仰佛教吗? 你想了解你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吗? 你想获得人生真实的快乐和幸福吗? 你并不一定要信仰佛教,但却不能不了解佛教! 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佛教,认识人生! 如果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利益,那么读完后请将此书送到佛经流通点,或者推荐给您的亲人、朋友、有缘者,让他们同沾法益。宁传阅至破,勿束之高阁。目录第一章戒律的精神(一)认识戒律(二)修行的第一步(三)戒律的原则第二章三皈五戒(一)三皈依(二)五戒(三)受戒的次第第三章八关斋戒(一)八关斋戒的内容(二)受持的功德利益(三)受八关斋戒法第四章居士入寺礼仪(一)拜佛、诵经(二)谒师、称呼、请益(三)大殿、法堂、斋堂(四)挂单、着装、起居第五章寺院常住居士礼仪(一)心仪:内强素养(二)身仪:外树形象第一章戒律的精神一部分信众对受三皈五戒存在顾虑, 怕受戒后行为受到约束, 给日常生活带来种种不便。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我们要明了佛教戒律的精神是“防非止恶, 成就道业”。口渴见了水却不喝: 过去有这样的一个人,在沙漠里走得非常口渴,很想弄些水来,以解除这个苦痛,看到远处热雾, 当作是水, 可是走过去一看, 却又不是。后来东找西寻, 终於给他找到一条河流,河水滔滔不绝地流著,而且很是清洁。然而,这个人却只是呆望著,并不下去喝水。别人看也很奇怪, 问道:“你口渴找水喝,现在找到了,为什么又不喝呢? ”这人的回答非常奇特,他说:“你喝得完这么多的水吗?要是喝得完我早就去喝了。既知喝不完,所以我不去喝了。”大家听了,都笑他,结果他因一口水也不喝而被渴死在沙漠里。这个故事比喻:有些人不明白佛教戒律的精神和本质,虽渴望修行,但当看到戒律很严格,就开始犹豫了:“毕竟随心所欲惯了,能受得了这些约束吗?有必要非得受这些约束吗? ”因一时不能全部受持, 就索性舍弃一条也不受, 仍旧流转生死, 沉溺六道。岂不知在戒律上, 如能全部受持固然最好, 就是做不到全部受持, 哪怕受持其中一条, 也将会成为最终成就的因缘。(一)认识戒律俗话说:“钢刀虽利, 不斩无罪之人。”国家的法律于守法的公民是不具有约束力的。但要维护守法者的安全和利益,不得不建章立制, 因为社会中的害群之马, 并非绝对没有。同时守法与犯法的善恶界线, 也仅在于一念的相差, 为了警策大家, 不要闯过这十字路口的红灯,所以要有法律;为了保护大家, 不因一念之差而去造成千古之恨, 所以要有法律。佛教中受三皈五戒乃至菩萨戒对于信众来说, 也同样是保护伞, 而不是枷锁。受戒可以获得戒体, 能有效的保护与显发我们的法身慧命。戒律对戒子来说, 是行为准绳, 而不是高压线, 戒律是为了使我们明白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一个没有受戒的人,他做事会肆无忌惮, 造了恶业而毫不知觉, 认为理所当然。而一个受了三皈五戒的人, 他做事便会有了一个准绳, 当他业障现前经历一些恶业时, 心中的无作戒体会产生作用, 造恶会自然中止, 即使恶业已经形成, 他也会时时惭愧, 这一念惭愧便是忏悔,他所造的恶业也会因此消减,再通过有效的补救措施, 仍可获得清净。即使犯了戒罪下堕三途, 机缘到时也仍将成佛, 而不受戒的人即使不犯戒, 也只能在六道中轮转沉浮。在现实生活中, 一个懂法的人和一个法盲触犯了法律, 法官会按照两人所犯罪行进行依罪同等量刑,绝不会认为某人懂法而重判, 某人是法盲而予以无罪释放, 因此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觉得有必要学习法律知识。而在佛教中, 学戒和受戒便是普法教育,而法官便是因果律。有的居士误认为佛菩萨是法官, 感觉佛菩萨要求太严, 有些不近人情。其实因果报应是自然法则, 佛陀只不过是向世人揭示了这个真理, 并为了保护我们才制定了相关戒律, 以告诫我们什么该做和什么不该做, 这便是佛陀制定戒律的根本精神。“戒”和“律”两个字的含义, 各有所指。“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恶, 若作恶便是犯戒( 诸恶莫作)。除禁止不得作恶之外, 佛弟子也禁止当作善不可不作, 所以在菩提道次第三十七道品佛陀就说:“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 已生善令增长。”不论在家或是出家, 首先必须由此下手, 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应该的行为, 不可妄造恶业。除此之外,佛陀又规定:应该去做的善事,必须去做,不得不做, 若不做者也是犯戒( 众善奉行) 。所以“戒律”就可以概括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般人对于佛法及戒律认识不够, 不完全了解, 因而错认佛教只是消极的防非止恶, 却不了解积极一面的众善奉行。也就是说, 该停的就停, 该去做的就去做, 该去做的你不做

居士戒律与礼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268 KB
  • 时间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