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孔子的世界观及其教育方法.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孔子世界观及其教育方法黄亚青,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把教育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其中以德行为根本。孔子是成功教育家,教育理念与世界观一致性是孔子教育成功原因之一;善于运用教育方法是其教育成功关键。一、孔子世界观孔子世界观即孔子“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以“道”为人生根本追求。什么是孔子“道”呢?孔子在《系辞传》中指出:“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说明了万物、生命起源。那么“游魂”又从何而来?孔子进一步指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是人人本具性体,此性天然而有,寂静光明,无生无死。太极动则显象起用,所生之象,其数无穷,但始动之际,只有一明一暗两种形色,明色为阳,暗色为阴,因此称为阴阳两仪。阴阳消长,于是太极失明,转变为游魂,流转生死。总之,儒家认为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生万物。五行体现于人则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所以,做到仁、义、礼、智、信就是符合“道”。孔子世界观决定了其教育基本内容。孔子学说是以“仁”为核心,这是由孔子世界观决定。《述而第七》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就是心向着“道”,为了追求“道”,就得“据于德”。《中庸》说:“率性之谓道”,循性不变就是“道”。“德”出于“道”,所以,为了追求“道”,就得“据于德”。“道”是体,“德”是相,两者皆是内在。由内而外起作用,即是“仁”与“艺”。“依于仁”就是一切从“仁”上开始。“仁”是“道”与“德”表现,所以以“仁”为核心教育内容是由孔子世界观决定。“游于艺”就是通过六艺来达道。《论语》开篇首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指出学习目是改正自己行为,也就是行“仁”,并提高人内在修养,以此达道。所以,孔子世界观决定了孔子人生追求,也使道德成为教化主要内容。孔子世界观决定了其教育方法。我们知道,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是世界观体现,同时又对具体方法有指导作用。《大学》把儒家教学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其实现方法就是使心专一,《三字经》中概括为“教之道,贵以专”。传统教学注重内求,给学生一段诗文,先不讲意思,让学生不断地读,则其意自现。孔子学生都学《诗》,《诗》越读,意思越出来,出不是诗文意思,而是本心真知与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与以太极为本体世界观相一致。孔子在教学中一系列具体教学方法运用,也都有其特定理论依据,比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二、孔子德育方法德育方法由不同层次方法构成,有方法论层次上德育方法,如因材施教法,也有具体方法。本文尝试着对孔子几个主要教学方法加以剖析。 。身教就是以身垂范。《说文解字》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中包含有身教意思。在道德教育中身教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身教具有教化功能。人行为是在一定思想、信念等指导下进行,所以,别人可以透过一个人行为体会到他思想与信念,从而实现教化功能。其次,身教具有榜样作用。一个人行为如果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就容易得到周围人肯定,并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另外,榜样还通过激励与感染,促使人们坚定信念并化为行动。儒家教育是做人教育,因此,身教法就显得尤其重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这

孔子的世界观及其教育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