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小康”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小康社会就是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早在西周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在这里,小康[1]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礼记·礼运》上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里……是谓小康。”这里描绘的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如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卷一就有“(刘)痒……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到了近代,康有为为推行变法维新,在“托古改制”的名义下,结合《公羊》的“三世说”和《礼记·礼运》的“大同”“小康”,构建了一个“三世”系统。其中“小康”是“升平之世”,是由乱世到盛世的过渡阶段。孙中山也曾使用“大同”、“小康”等概念来描述自己的革命理想。他在《三民主义》中说,民有、民治、民享,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当大同无法实现,他又希望在袁世凯的统治下能推进民国建设事业,并将之描述为“小康”:“余于袁世凯之继任为临时大总统也,固尝以小康期之,乃昌率同志,退为在野党。”1976年以前,小康思想还一直被看做是与社会主义思想相对立的思想观念。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曾撰写《小康经济》论述经济建设问题,但在1949年12月,他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角度对该文做了深刻反思。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和农业合作化的推行,小康思想又被看作是小农经济思想,发展个体经济的理念与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相背离。“大跃进”时期,小康思想更是不思进取、右倾保守的代名词。[2]《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邓小平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注中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之家”四个字来描述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蓝图。[3]从此,“小康”、“小康社会”、“小康生活”、“小康水平”等,就成了中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概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确认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时,正式把实现小康作为第二步的战略目标。[4]什么是小康社会?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不仅要从生活水平的角度来理解,还应把小康社会作为一个更加具有理论内涵的新概念,是一个体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概念。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生活发展阶段的标准称恩格尔系数40%到50%为“小康”。2000-2010年小康社会及六大方面实现程度如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经过了多年的探索。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中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总产值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在这之后,邓小平又多次提出了这一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在“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1989年6月,邓小平建议,“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规划了到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1997年,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进入新世纪,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
小康社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