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法展的观后感|看书法展的观后感400字书法是人的衣冠仪表,是才能风度的象征,中国人都希望写得一手好字。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理的看书法展的观后感400字,供大家参考。看书法展的观后感400字十届全国书法展观后感时间:2011年11月6日(星期日)地点:上海延安中路1000号上海展览中心事件: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主题:我看了一小天之后的观后感,哈哈^1、六尺以下的纸就不要用了,因为空间问题,六尺看着都小,以前知道这个问题,但没想到这么严重。我看的时候觉得纸小,以为是四尺纸,一看180厘米,才知道原来六尺纸在展厅里看也这么小啊;2、几乎都是彩色宣纸,看着挺闹心的,评委和各种题词不算,入选,优秀作品在上海展区,只见河南的王乃勇和江苏汤志平用白纸、没打格,没任何装饰的,二还真都是高手(作品附后),现在书法的形式美慢慢变成装修了,不装修不行了,而且很多装修的还很类同;3、就算是国展,入选的作品里还是有挺多混事的,一看所选的诗词和所写的字,就让人想评委都在干嘛,为什么要选这样的人呢;4、评委写字认真对待全国展的,估计最多一半,另外一半,不是固步自封,多年不变样子,就是一幅小字对付一下,一点不认真。还有本来写的就差,多年下来,一点长进没有不算,还往后退了几步,书法界的官僚主义也很重要。很奇怪类似张飙、赵长青们,挂着书协的职务,写完了字挂在展厅,自己不觉得脸红吗?我看评委中的作品如果参展,公正的来,最多有20%的人可能入展,入选优秀作品的,我看也就一二位。5、喜欢书法的人比我想像中少,全国书展,上海展区,今天是星期天,人还是不多啊,周一至周五人应该更少。上海城市不小吧,江浙沪又离得近,都是书大省,来看展览的人这么少。中间还夹杂着,边看边鼓励孩子,看着孩别四处乱路,在一边找个小本本抄里面诗词内容的明显的外行,但一看满墙的书法作品,又觉得喜欢这玩意的人不算少;6、确实高手如云,看了作品让人佩服,但是很多入选和提名的作品,也有一部分相当的平庸,全国展并没有想得这样可怕,而且有很多字以形式胜出,细看字的结体,失控的不少。而且有部分彩色的皮纸之类的,不吸墨,整个笔都浮在上面,相当单薄,越看越不经推敲;王乃勇作品王乃勇作品局部说明牌汤志平作品汤志平作品局部说明牌孙晓云作品(评委)10届书展我拍了几百张照片,慢慢再整理出来吧。刘希龙书法展观后感文芦苇泉新年前后,临沂的书画展览特别多。一月六日在市美术馆开幕的刘希龙教授(临沂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书法展尤为重要。展览上能看到刘教授近年创作的一小部分作品,一百五六十幅作品中大都是这半年多的时间临时创作的。其中一幅几十米长,大字如斗,据刘教授说,他写了4个小时,是一气呵成。这该有多高的激情,多大的勇气,也得有好体力,还要有才情、底气、霸气,作为铺垫。他的《金刚经》小楷一写就写了两个月,废纸三千,终成一卷。可是那两个月的创作,让他出付了代价:身体出现了许多不适,肾结石、痔疮接憧而至。往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可见其一旦进入创作状态的忘我程度。自古如此,没有大付出,功成者稀有。希龙教授的这次书法展,气势撼人。大幅书法作品本身的气势,整体布局的相互搭建,能力、霸气彰显出的担当和主动向内向外发起的多重挑战,共同营造出一种逼人的力量。那些自由自在的行草,每个字都被赋予了生命,就像是一群充满生命力的人,行走在春天的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交谈着,一边嬉笑着。他们勾肩搭背,但姿势不失优雅。他们怀揣秘密和喜悦。他们难道要去赶赴一场春天的集会,抑或去拜访王羲之这样的名流?功底有了之后,技术有了之后,书法家该再去做哪些努力是最主要的。我从刘教授的功底和章法等诸多能力之外,似乎看到了更多东西,比如气象,比如书家本人的情感,状态,他的愉快,他的安静,他的急切,他的忧患,他的胸襟,他的关切,他的渴望,他的自由,他在一根根斩断绳索后的叹息、舒展、痛快,他透过窗棂投向远方的视线,他头脑里不断闪现的历史上的那些书法大师的身影,那些星斗一样蹦到他眼前的宣纸上发黄、石碑上漫灭的一个个字,还能看到他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在山阴道上。作为一个旁观者,惊喜之余,唠唠叨叨,说说感受,不知当否?方家见谅,一笑。(作者芦苇泉,系山东临沂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诗人。)
看书法展的观后感-看书法展的观后感400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