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方法略论孔子,字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教育家与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与他弟子们创立儒家思想,以“仁”是为核心,对中国后世有着极为深远影响,被尊为万世师表。《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书,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思想,并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儒家经典著作。孔子教育方法博大精深,概括地说,其思想之精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个性特点孔子教育思想最大特点就是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特点,给学生以充分主体能动性。在孔子看来,作为教师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而应该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特点而因材施教。孔子看到了人天赋、资质、性格与兴趣爱好不同。例如在天赋与领悟能力上,他肯定“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在资质与性格特点上,他认定“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哮。”,“师也过,商也不及”在兴趣爱好与专长上,他认为“德行颜渊、阂子赛、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李路文学子游、子夏。”根据这些认识,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善于把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针对学生不同天赋、资质、性格与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导,并根据不同悟性与知识水平,讲不同层次道理。正是凭借这一方法,孔子使门下不同资质弟子均受到良好教育,成为有用人才。在教育实践中,孔子运用启发式教学,不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答案,而是举一反三、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是颜渊对孔子这一教导方式概括与评价。循循善诱就是善于有步骤地启发诱导,而不是生硬地灌输与强加于人。孔子之所以创造并运用这一方法,一是它深刻了解个人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启发诱导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自觉性过程。二是从师道上看,孔子主张师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喻,启发诱导就是教学相长过程。三是孔子极看重“温故而知新”与“闻一以知十”创造性思维能力,启发诱导就是开动脑筋,思考与研究问题过程。孔子强调要自觉主动地去学习。首先,学习态度上,不是一味等着老师教,而是自己要主动地学,主动地问。其次,具体学习方法上,不是单纯学习,还要加上思考,课后还要复习、巩固。主张学、思结合学、习并举。孔子说“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即通过学习解惑,通过思考辨伪。注入式教学方式由于学生活动过少,必然要妨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展,这就是学而不思。而学思结合则包含着学生主动思考过程。孔子在鼓励“学”同时,还倡导“习”即温习与实习。“习”作用不仅是对学过知识巩固,也可以提高,可以获得新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认为,在温习旧知识时若能有新体会与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是对学生主动创造性培养与鼓励。孔子认为,师长与学生关系平等,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这来源于他对学生尊重,以此,学生才能更尊重老师,这样,教学就在一种轻松愉快氛围中进行,使学生“好之学”、“乐之学”,难以不收到良效。其次,他特别重视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双向互动,这样,学生能学到知识,教师也会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受益匪浅,知道学生反馈以不断完善自身与日后教学工作,教学相长便得以实现。孔子师道道尊严,不是唯我独尊,不是以我为真理标准学霸。而是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学相长。在与学生讨论问题时,每当学生有好见解,孔子当即承认对自己有启发、有帮助,
孔子教育方法略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