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徐渭《四声猿》的研究综述.doc近十年对徐渭《四声猿》的研究综述论文研究主题是《徐渭的“本色论”创作观与〈四声猿〉之关系》,为了更好的完成论文我广泛的阅读资料、翻查前人研究成果,对论文的撰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将资料整理如下:1、对徐渭主张的戏剧理论的研究分析:游友基认为徐渭的戏剧理论首推“本色”论。“本色”一语,首见于宋人诗话,陈师道《后山诗话》云:“退之以文为诗,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严羽《沧浪诗话》云:“惟悟乃是本色,乃是当行。”剧论先是从i寺论中借用此语,用来对戏剧语言提出审美要求的,后来才用于评述有关作品风貌特色、人物个性刻划等方面。徐渭的“本色”论认为戏剧是综合艺术,拥有多种表现手段,它通过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来表现故事,刻划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应当是语言。戏曲语言有两种,一•是剧词,二是宾白。“唱为主,白为次”。剧词写法不同于诗、词,也有别于散曲。它们主要是用来抒发内心感情的,而剧词,既是剧中人“心声”的吐露,又是其性格的写真,还起着交代剧情、推动冲突等作用。剧情不同于诗、文、散曲,还在于后者为案头文学,而剧词则为“场上之曲”.这就要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徐渭十分强调剧词的“本色”,说:“南曲固是末枝,然作者未易臻其妙。《琵琶》尚矣,其次则《哉江楼》、《江流儿》、《莺燕争春》、《荆钗》、《拜月》数种,稍有可观,其余则但俗语也;然有一高处,句句是本色语,无今人时文气。”把“本色”作为衡曲的一把尺子。徐渭认为本色第一是要浅近易晓。第二是顺手目然。第三,是反对以“时文为南曲”。第四,是剧词须努力达到浅近与含蓄的统一。他倡浅近,并非要求一味地浅(不)自有一种妙处,要在人领解妙悟,未可言传。徐渭不仅提出了“本色”论而且阐述了“本色”论提出的依据从文学发展的观点看,戏曲语言必然趋于浅近。浅近是文绘体裁发展的结果,它逐渐成为戏曲语言“绝妙”的标志之一。从戏曲的欣赏对象着,它“歌之使奴、童、妇、女皆晓,乃为得•体”。“与其文而晦,易若俗而鄙之易晓也。”这样,徐渭就把他的“本色”论建立在戏剧固有特点和规律的坚实基础之上了。(游友基,徐渭《南词叙录》的戏剧美学思想,殷都学刊,1992/3)2、《四声猿》主题分析:古人多借猿声来写悲情,这四个剧合称为《四声猿》,顾公燮《消夏闲记》曾解释《四声猿》的命题含义,他说:“盖猿丧子,啼四声而肠断,文长有感而发焉,皆不得意于时之所为也。”然而《四声猿》主题是否果真如此尚无定论。目前对•它的主题主要有四种:•、主题统一说徐子方先生(东南大学戏曲小说研究所)认为:“猿声凄恻,三声己属不堪,何况四声!由此明确无误地表明它们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即反抗束缚、追求个性自由和强烈的愤世嫉俗情绪。”四本戏“同样贯穿着否定和反抗”,“正是在有着统一创作精神的意义上我们说《四声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主题不同说吴梅在《四声猿校记》中说:“青藤《四声猿》各有寄托”。清怜芳居士认为,在这四个剧中,《狂鼓吏》以外,其他三个剧“则未尽若猿声之令人肠断也”o三、主题自喻说杜桂萍《论清代杂剧对•徐渭〈四声猿〉的接受》认为:徐渭主要通过对杂剧自我抒写功能的强化来促成自喻的实现。《四声猿》没有塑造直接对应自我的人物,有的只是对题材本事的个性解读,以及基于自我情绪体验的人生抒发。(杨正刚,《四声猿》主题论,宁夏社会科学,2008/11)!1!3、“本色论”创作观点在《四声猿》中
[精品]徐渭《四声猿》的研究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