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熹的三纲五常思想.doc浅析朱熹的“三纲五常”思想摘要“三纲五常”一直被视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伦理道德体系。“三纲五常”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起于董仲舒,完成于朱熹。三纲五常具有深刻的内涵,具体表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理、智、信。三纲五常作为封建社会道德准则,其历史地位和影响无庸置疑。一方面对封建时代的传统社会和专制政治起到了稳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另一方面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压抑了古代人们的自然欲求。在新时期,我们应该更加辩证的看待三纲五•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关键词“三纲五常"形成涵义影响作者简介:魏敏,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彭丹琴,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社会学。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2-003-02一、“三纲五常”的形成与发展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起于董仲舒,完成于朱熹。但是董仲舒没有将“三纲”和“五常”并提连称,首次并提连称的是东汉后期的经学家马融。这种并提连称意味着封建思想家终于把封建纲纪和处理这种纲纪的道德原则结合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伦理道德体系。宋朝时期,“朱熹发展天理说,把“三纲五常”与“天理”联结在一起,他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的展开,是“夭理”体现于社会规范的当然的产物,是永恒不变的协调社会关系的妙药”,至此,朱熹的“理一分舒”论便成为社会生活秩序的规范了。二、“三纲”与“五常”的涵义关于三纲的涵义,朱熹指出,“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气三纲之中,“父为了纲”是基础,而它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就是孝敬,这里的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父母有过错,做子女的也只能柔声以谏,不能触怒父母,“按照“父子相隐,直在其中"原则,子女隐瞒父母的罪责和过失,是符合夭理人情的。在父母面前,子女唯一明确的是孝敬,社会规范中的是非,善恶的标准都可不予考虑”。对父母行孝的延伸物就是弟对兄的“悌”,孝与悌是人子与兄弟的行为规范。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朱熹把孝悌作为维系“父为子纲”的核心和纽带。三纲之中,朱熹认为“君为臣纲''当是其首,对应的行为规范就是“忠气所谓“忠”就是对君主尽心竭力,全心全意,毫无隐瞒,在朱熹看来,如果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天下就会太平安定。忠是下对上的社会规范理念,“而'恕'是维持社会平衡,体现上对下的社会规范理念”。恕通俗的意思就是理解,体谅他人,为他人着想。恕在社会互动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预知他人行为,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的
浅析朱熹的三纲五常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