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手语(大班社会活动案例)一、活动背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得到家庭、社会的关爱多、照顾多,而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比较淡漠。有的孩子甚至嘲笑残疾人,歧视残疾人,讨厌残疾人,看见残疾儿童甚至直呼他们瘸子、瞎子、聋子、哑巴、傻子。因此,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残疾人,让他们从小学会关心、爱护他人是迫在眉睫的事。我们结合“”汶川大地震中一些小朋友失去手或腿的图片,让幼儿亲眼看到、感受到残疾儿童失去健康的痛苦,学习和生活的艰难;同时,地震中许多血淋淋的、悲惨而真实的故事,对幼儿幼小心灵具有了强烈的震撼作用,能积极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激发幼儿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意识,养成关爱残疾人的良好品质。二、活动设计:1、通过一系列残疾人生活的图片和录像,让幼儿感知他们生活的困难,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2、通过活动训练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三、过程描述:(一)活动目标:1、初步学习用手语关爱聋哑人,体验爱与被爱的情感交流。2、知道通过手的不同动作可以表达多种情感,感知他们的非言语交往和表达方式。3、激发幼儿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他人的情感,用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二)活动准备:电脑一台、课件(三)活动过程:1、看手语图片,引入活动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学习一样新的本领,看,图片上的叔叔和阿姨们在干什么?对了,他们是在做手势,你知道这手势是做给谁看的?小结:聋哑人和我们一样也需要交流,他们听不到、也说不出来,只好用手势做手语和别人交流。2、初步认识手语你们会做手语吗?老师做几个让你们猜一猜。(教师示范:你、我、笑、哭)今天老师还帮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熊老师,请他来教你们做手语。播放小熊FLASH学习:你好、早上好、晚上好、我爱你、对不起等手语动作3、讲述故事,引导幼儿有帮助聋哑人的想法教师配乐讲述:出现小女孩的图片(有一个从小就听不见也说不出话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一起生活。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候,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蛋糕回家。在她们家里,一块小小的蛋糕就是最好的美味了啊!有一天,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的时间了,妈妈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抓着一块蛋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提问:如果你遇到这个小女孩,想不想帮助她?你想怎么帮助她?可她是个聋哑人,听不到你们说的话,对了,我们可以用手语来和她交流,谁先来?(幼儿用自己想出的手语动作将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小结:像聋哑人这样身体有缺陷的人我们称为残疾人。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身体有缺陷的人?(使幼儿了解,除了聋哑人,其他身体有缺陷的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帮助。)4、
爱心手语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