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的戏剧结构1、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的确如此,《话剧》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 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 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 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 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在《茶馆》中,大大小小人物有 70多人,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老舍先生巧妙地采用了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 次要人物父子相承, 每个人物都说自己的话, 人物在剧中商场、出场不用作者交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茶馆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命运, 但是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 演绎着社会的变迁、 人物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茶馆》从“侧面透露”的角度进行总体构思,对传统的戏剧结构有所突破。全剧以人民群众同时代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 用以王利发的命运故事为中心的、 联合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几条经线和大大小小戏剧冲突形成的几条纬线,织成了 “球网状”的结构。这种“球网状”的结构,凸现了戏剧构图的多层次、多色调、立体化的特色。这就是说,在表现戏剧冲突时,不是以同一组对立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作为推进情节的主轴, 而是令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人。所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样,就在同一场面里“集合”了几个生活片断,形成戏剧冲突的此起彼伏, 使场面异彩纷呈。应该说,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和作者基本采用横断面写法分不开的。三幕戏分别截取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断面 (每幕戏的时间都压缩在几个小时之内 ),在其中作者绘制了多幅精彩的人物速写和生活即景,使之合成为一张蕴藉深远的社会风俗画。 每一幕戏的结尾都以神来之笔为画图的核心描绘了精当的落点形成一个“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时代风貌和社会心理,具有社会风情的丰富性和时代本质的透视力。2、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善于用巧妙的衔接与穿插安排分散的人物,达到平缓展露的效果。《茶馆》里的每一幕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相互衔接。比如说:一开场的李三向王利发的妻子抱怨不长工钱, 活儿却越来越多; 王利发的妻子同情李三, 又引出她与王利发之间的口角之争;李三抱怨时说要关城门可是菜还没有买,又给常四爷送菜的戏份做了铺垫,这样环环相扣,使得每一个情节相互连贯。这样的安排使得戏剧中人物的出场错落有致,不会让读者产生一种突兀的感觉。老舍先生在写《茶馆》的时候还善于用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的效果。 如刘麻子在茶馆中与逃兵做人口交易这见不得人的事情,使得他再有人出现时不得不停止; 王利发与崔久峰在这时出现, 对茶馆生意来说是完全正常的,于是打断了刘麻子的戏;崔久峰下场之后,两个老牌特务又上场敲诈逃兵。这样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地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发展中。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这种结构使《茶馆》中的每一个矛盾都不可能贯串到底,而往往是一碰即离,三言两语便达到高潮,从而为下一个冲突的上场腾
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