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未必逆耳――浅述教师批评艺术批评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常用方法。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此说能够长久流传,无疑有它深刻道理,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施”比“受”要更适合于任何事物。作为教师,高明、技巧、入情、入理批评更受学生欢迎,这种批评不仅能达“忠言逆耳”之效,而且让人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忠言未必逆耳”更能展示教师德才、教养与风度。为此,我们应当讲究批评艺术,在批评学生时做到“五禁、五要”。一、尊重与爱护学生人格,批评要做到“五禁” 。批评学生要尽量避开众人,细心开导,切忌当着众人训斥学生。尤其是事关个人隐私、情感、尊严上问题,应在单独场合,心平气与地交谈、规劝、安慰、解释、批评。例如对中学生早恋问题,教师应与批评对象个别谈心,充分运用生理学、心理学、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来开展教育。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常会不由自主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异性身上,渴望与异性交流,得到异性肯定与尊重,这是人天性。教师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在异性面前对学生横加指责,甚至讽刺挖苦,不仅会给他们带来巨大心灵创伤,而且还会促使他们产生报复心理与攻击行为。当学生有错误时,教师甚至可以利用异性朋友或同龄好友去规劝他们,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刺激有一定承受度,如果批评刺激量不足,就不能引起反应;而如果过多地重复同一批评内容,则会使学生麻木或厌烦,从而影响了批评效果。有些教师对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一内容批评,使学生对他产生逆反心理,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 。进入青春期中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所以,当他们情绪冲动时,切忌“火上浇油”;教师最好是“忍一忍”,待其冷却之后,再心平气与地与他交换意见,力求“软着陆”式教育效果。如果不顾批评对象心情及其感受,立刻批评甚至大声训斥之,那将会造成“顶牛”难堪局面,甚至还会造成日后双方感情疏远甚至对立。 。教师在良好情绪下批评学生,学生往往受到感染,易于心平气与地接受;相反,教师如果处在一种不良情绪状态,如急噪、暴怒、烦恼等,那么就容易失去自控能力,无法理智地对学生进行批评,这就会使受到批评学生感到很不舒畅,从而产生对立情绪,或对批评采取阳奉阴违、口是心非消极态度。因此,在批评学生时,教师一定要控制自己情绪,不能带着情绪来批评学生,切忌因冲动而失去理智。二、注重与学生心灵沟通,批评要做到“五要” 。真诚是人类情感中最宝贵东西。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青少年学生渴望丰富情感体验,需要强烈情感共鸣。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运用自己情感,拨动学生心弦,引起师生情感上共鸣。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把错事实查准,把错症结找准,把谈话方式选好,把道理讲透,以使学生易于接受。说理时,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逐步明白错误性质及根源;可以把大道理掰开说、揉碎谈,使学生从小道理中悟出大道理;也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或从维护学生利益角度去启发、打动学生。总之,要批评得在理,使学生心服口服,有所领悟。 。学生错误行为与不良品德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教师在批评学
忠言未必逆耳――浅谈教师批评的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