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名词解释.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名词解释1,素质的概念(1)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心理学中的概念,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狭义的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2)广义的素质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广义的素质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广义的素质的概念,表现了整个人的客观现实性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状态(即发展潜能),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注意:素质测评中的素质的概念是广义的素质概念。各学科对素质概念的解释的共同看法: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2、人员素质测评的概念人员素质测评是运用科学的方法,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体系对被测评者的思想品格、智力水平、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和发展潜能等多种素质进行测量,并作出量或质的判断和评价的一种过程。广义上,人员素质测评是通过量表、面试、评价中心技术、观察评定、业绩考核等多种手段综合测评人才素质的一种活动。狭义上,人员素质测评是通过量表对人才品德、智力、技能、知识、经验的一种评价活动。如,智力测验,气质测评,品德测验,人格测验等。3,察举制度含义:在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在先秦乡里举荐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选官制度。途径和方法:常科、特科、岁举4,九品中正制度含义:是魏晋南北朝的一种选拔人才的举官制度,包括中正九品制(对现职官员进行品评)和九品官制(对官吏候补人员进行品评)两大部分。5,科举制度含义:是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南北朝以来历代封建王朝常常采用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学制度考试有乡试、会试、殿试三级。6,人员配置原型是将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相匹配的模式。7,经验原型:是根据经验的方法把人和事进行配对,并通过配对效果判断人员是否具有处理该项事物的素质。适用范围:规模小、业务少、人力资源管理者比较稳定的组织。特点:随意性和盲目性。弊端:◊过度依赖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经验◊效率低、效果差,不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组织◊因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更换,容易导致人员配置工作缺乏连续性8,测评原型是依据量化、标准化等科学方法对人员进行科学化素质测评的模式。特点:量化和标准化适用范围:较大规模的组织优点:◊以量化和标准化为主要手段,更容易做到人事相宜◊效率高、效果好,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组织◊易保证人员配置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9,职业适应性测评:主要从个体的需求,动机,兴趣等方面考察人与岗位工作之间的匹配关系,就是实现恰当的人从事恰当的事的前提和保证,它包括,生活特性测评,需求测评,和职业兴趣测评。10,职业能力,能力一定是在特定的某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成为职业能力。11,量化概念量化即数量化,指给事物以数学形式的表示。人员素质测评量化即用数学化描述素质测评的过程。通过素质测量的法则,把个体不便综合处理的行为特征信息,得到统一的数学处理,来揭示素质的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使人们对素质更深入、更本质的认识12,质化的概念是指将研究对象的诸多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294838662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20-06-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