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页脚论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尹田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关键词: 宣告失踪/ 宣告死亡内容提要: 关于自然人失踪宣告之立法模式, 有于宣告死亡前或者设置财产管理制度、或者设立宣告失踪制度、或者设置财产管理加上宣告失踪制度三种。采前述第二种模式, 比较符合我国国情。但宣告失踪应以失踪人财产有代管之必要为条件, 财产代管人应有与法定代理人同等之地位。同时, 自然人在危险事故中失踪, 得根据有关机关的证明确认其已经死亡( 自然死亡)。此外, 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之宣告死亡申请权不应有顺序之分,检察院亦得提出死亡宣告申请,但受一定条件限制。就失踪人死亡的时间的确定, 应依不同情况设置不同标准。宣告死亡确定的死亡日期与自然死亡日期之不同, 也当构成死亡宣告撤销的事由。死亡宣告撤销前恶意继承人实施的无偿行为或单方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应予撤销。宣告死亡如被撤销, 继承人对财产的占有不得适用取得时效。但本人之返还财产请求权及利害关系人因死亡宣告之撤销而得享受之财产返还请求权, 应适用普通诉讼时效的规定。自然人离开其住所或者居所,下落不明而难有返回之预期者,谓之失踪。失踪也可因灾难事故、战争等而发生。. .页脚有关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不稳定, 失踪时间越长, 此种不稳定越是加剧, 不仅涉及失踪人自身的财产利益保护, 而且涉及失踪人之利害关系人的财产利益与人身利益之保护。为此, 法律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 遂在民法上设置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制度。其中, 宣告失踪涉及失踪人的财产管理; 宣告死亡则涉及失踪人权利能力即人格的消灭。故此两项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尤为重要, 我国《民法通则》亦对前述两项制度作了规定,但错漏颇多。值此中国民法典起草之际,有必要对现行制度进行检讨,以求其科学和完善。一、立法模式选择据学者考证, 罗马法上无宣告死亡之规定。以宣告死亡为研究对象, 始于中世纪注释法学派, 但在法律上对之予以明文规定, 肇始于德国普通法。[1] 自 1804 年《法国民法典》起,近代各国民法莫不就失踪人之失踪宣告或死亡宣告做出详细规定。但各国基于其立法政策, 最初所选择的立法例极有不同, 主要形成所谓“法国式”失踪宣告制度[2] 与“德国式”宣告死亡制度[3] 两种。前者的特点是对于失踪宣告采取逐步演进方式, 随着失踪时间推移, 逐渐强化死亡推定, 增加生存者的权利,虽然其最后的宣告失踪实际上等同于宣告死亡, 但立法上并不宣告失踪人死亡; 后者的特点是明确推定失踪达一定期间的人已经死亡, 令其直接发生权利能力消灭的法定效果。后者为瑞士、日本、意大利等多数国家采用。[4] 而《法国民法典》的立法模式在后来被 1977 年 12月 28 日颁布的第 77-1447 号法律所修改,. .页脚确规定“宣告失踪的判决自其登录之日起, 即具有确认失踪人已经死亡的全部效力”(第 128 条第 1款)。由此, 上述“法国式”宣告失踪与“德国式”宣告死亡之间的本质区别便已经不复存在。除一些细节问题之外( 如宣告死亡的法定期限等) ,各国立法所存在的主要区别, 仅仅是在规定“宣告死亡”的同时,是否规定与之并行的“宣告失踪”制度。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做法: 一种是仅规定对失踪人受死亡宣告前的财产管理而不规定“宣告失踪”制度( 德国、瑞士、日本、台湾地区); [5] 另一种是在规定宣告死亡的同时, 规定宣告失踪制度( 法国、意大利、葡萄牙以及前苏联)。[6] 这样一来, 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关于自然人失踪宣告之现行立法模式便大体可归纳为三种: 1. 对下落不明者规定财产管理( 无失踪期限要求)+ 宣告死亡(德国、瑞士、日本、我国台湾地区) 2. 宣告失踪( 有失踪期限要求)+ 宣告死亡( 前苏联) 3. 对下落不明者规定财产管理( 无失踪期限要求)+ 宣告失踪(有失踪期限要求)+ 宣告死亡( 意大利、葡萄牙) [7] 比较上述三种立法模式, 可以看出, 其共同点有二: 其一, 均将宣告死亡规定为一种与失踪人财产管理或者宣告失踪相分离的独立制度( 尽管一些国家规定受有失踪宣告的人与未受有失踪宣告的人在被申请宣告死亡的期限上有某些区别) ,亦即是否确定有财产管理人或者是否受有宣告失踪,不影响宣告死亡之申请; 其二,. .页脚起或在较短时间内得引起财产管理人的确定, 而失踪导致宣告死亡的效果, 则须经历较长的时间。但宣告死亡, 无一例外地引起与自然死亡相同或者几近相同的法律效果。而三种立法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 其一,是否在财产代管和宣告死亡之间设置宣告失踪制度。就意大利、葡萄牙( 包括法国) 等将失踪宣告分为三个阶段( 确定财产代管人、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的国家而言,其在设置财产代管人和宣告死亡之间设置了一个中间阶段即“宣告失踪”。在此阶段,
论宣告失踪宣告死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