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及防治对策.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及防治对策.doc大豆?S囊线虫病的危害及防治对策摘要:大豆泡囊线虫病是我国北方大豆主产区主要病害之一。关键词:大豆泡囊线虫病危害综合治理1、危害及症状危害及症状大豆泡囊线虫病又叫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二豆泡囊线虫病发生在大豆幼苗期,主要危害根部。被害植株发育不良,矮小。苗期感病后子叶和真叶变黄,发育迟缓;成株感病花期延迟、花器从生,花及嫩荚萎缩,结荚少而小,甚至不结荚,严重者全株枯死。病株根系不发达,侧根显著减少,细根增多,根瘤稀少。一般使大豆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70%-90%,甚至绝产。被害植株明显矮化、叶片变黄早落、花期延迟、花器丛生,花及嫩荚萎缩,结荚少而小,甚至不结荚;病株根系不发达,支根减少,细根增多,根瘤稀少,发病初期病株根上附有白色或黄褐色如小米粒大小颗粒,此即泡囊线虫的雌性成虫。被害根部表皮龟裂,极易遭受其他真菌或细菌侵害而引起瘤烂,使植株提早枯死。二、病原形态大豆大囊线虫(HeteroderaglyciesLchinohe)在分类学上属线虫纲垫刃目异皮科抱囊线虫属。卵呈长椭圆形、淡黄白色,大小为75-120umX37-44um,大部分藏于抱囊内,少部分藏于卵囊内,幼虫分4个龄期。一龄幼虫在卵内发育;蜕皮后成为二龄幼虫,呈蠕虫状,体细长透明,头部较宽,尾部较长;三龄幼虫呈豆荚形,雌雄虫外形无明显差异;四龄幼虫雌雄明显可辨,雌虫呈烧瓶状,白色,体长330-410uni,雄虫恢复蠕态线形,体长33-370um,尾部有爪状交合刺;雌成虫呈黄白色,柠檬状,后期变为深褐色,大小为340-11005X230-7205,雄成虫线形透明,头尾部较钝圆,尾部微向腹面弯曲,尾末有一对交合刺弯向腹面,大小为1100~1400umX30-40nmo三、 发生特点大豆泡囊线虫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其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久等。雌虫主要以泡囊(内藏卵及一龄幼虫)在土壤或寄主根茬内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后,孑包囊内的越冬卵便在卵壳内孵化为第一龄幼虫,蜕皮后变为二龄幼虫,突破卵壳进入土中寻找寄主。二龄幼虫用口针刺破幼根表皮侵入,在寄主根部皮层营寄生生活,成为该病直接侵染源。幼虫在寄主根部经过三、四龄幼虫期而发育成成虫。雌成虫身体膨大,突破豆根皮层而显露出来,仅用口针吸着在寄主上,此即为根上所见的小米粒大小的白色颗粒物。雌成虫体露在大豆根外,与根外雄虫交尾。老熟雌虫体壁加厚成为泡囊,产卵于弛囊内。四、 大豆泡囊线虫病综合防治措施针对大豆抱囊线虫病发生规律和流行因素,结合呼伦贝尔市大豆栽培生产和土壤耕作状况,建议对大豆抱囊线虫病防治,首先要注意防止虫源传往无病区,而在发病区采取以合理轮作、应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改善土壤耕作条件、进行药剂拌种等为主要技术内容的综防措施。1、加强检疫加强检疫制度,保护无病区是一项重要的防病措施,应金面调查该病的分布情况及生理小种分布情况,明确疫区和无病区,严禁将病原带入非感染区,泡囊线虫可随同种子传播,应认真进行种子检验,禁止从病区调种,以保护无病区。2、 建立合理轮作方式加强大豆播种面积的宏观调控,适当压缩大豆种植面积,增加玉米、小麦、谷子、马铃薯、甜菜种植面积,逐步达到合理的三年以上的轮作制,这是控制大豆抱囊线虫病的根本性措施。大豆在连作条件下应选用抗病、感病品种轮换种植,以控制新的生理小种产出。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ssmppp
  • 文件大小62 KB
  • 时间20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