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俗活動6-3製作小組:黃彥智盧昌平江宗憲目錄前言~3元宵節~4陀螺~6扯鈴~10民俗前言一是歷史傳承:對於中國傳統的中元祭典具有宏觀的瞭解,理解其中的精神內涵與儀式意義;並進一步強調基隆本地的歷史地理及構成整個祭典的本地風光。二是創新精神:隨著時代環境的改變,加以調整創新,不為時代所淘汰而消失,就要積極主動地群策群力,開發其中豐富的文化資源,將它結合於現代社會中。民俗節日—元宵節元宵節起源:元宵節的起源,關於元宵節的起源,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根據古籍資料,有此二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起源於道家。因為道家以正月望日為上元,七月望日為中元,十月望日為下元,以上元的活動最多最盛。而另一種說法,是由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當時這個祭典是在夜間舉行的。皇帝夜間主持祭典當然要多點燃一些蠟燭。這樣流傳到後來,就成為元宵張燈的習俗了。民俗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稱燈節,燈與下諧音,因此迎花燈有求子的巫術意義。同時迎花燈也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另有古籍記載,古時的私塾自春節前放年假後,總要到正月十五日才開學,而學童當天唯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開燈」。即是由學生家裡備好一盞精巧的燈籠帶到學校,由博學的老師替他點燃起來,再由學生提著、以象徵其前途光明的吉祥意味。這種風俗後來就演變成提燈籠。」「有迎花燈,還有猜燈謎,猜燈謎是一種益智的活動,也是過去文人學士的風雅韻事,台灣的猜燈謎,俗稱「猜燈」,就是猜出燈籠上所寫的謎題,猜對有獎品。今天電視節目也會有這項活動的。陀螺一、陀螺的起源「陀螺」的名詞最早出現於於明朝。它是否由宋朝的千千演變而來,已不可考,但明朝時陀螺已成為兒童的玩具,而不是宮女角勝之戲了。 根據記載,當時陀螺是木製的,實心而無柄,用繩子繞好了,一拋一抽,陀螺便在地上無聲地旋轉。當它緩慢下來時,再用繩子鞭它給它加油,便可轉個不停。這種玩法傳了兩三百年,一直到民國初年,大陸的兒童還有這樣的玩法。二、陀螺的種類::鐵陀螺比較特殊,從頂面看它不到三公分半寬,像六瓣的花朵當中凹陷;從側面看它是三角錐形的,上邊平、下邊尖,高約一公分。較好的鐵陀螺,宜加重陀螺的重量或將鐵陀螺的重心降低。 玩鐵陀螺是用一個馬糞紙的硬紙盒(往往用裝蛋糕或喜餅的紙子),把中央稍稍弄凹下去,使鐵陀螺在紙盒上旋轉時,會邊轉邊滑向紙盒的中央。旋轉鐵陀螺的方法,是用一根麻繩一端先貼著錐形側面,由下往上旋轉著繞,一抽細繩它便旋轉起來。:宜找硬木頭來做,最硬的是蕃石榴樹幹,其次便是龍眼木、九芎木和樟木,其它的就差些。 條成上圓下尖的陀螺形,修好後再用沙紙磨光,最後在尖端釘進一根鐵釘。用鐵鉗把釘帽截斷,把露在陀螺外約一公分的鐵釘敲扁、磨尖,就完成一個陀螺了。:有一種陀螺是專為聽響聲而做的,陀身中空有洞,上下有柄。上邊的柄可以用來纏繩抽轉,一旦旋轉起來,陀身的洞眼便發出嗚嗚的聲響。為了使它旋得更快,聲音更大,往往在繩端繫一活動的小木片,纏好繩後,一手以木片緊抵陀螺,一手猛力從木片洞口抽繩,這樣,陀螺便會飛轉,發出洪亮的音響。過去這種是竹木製的,現在用塑膠製成各種形狀的也都可以發現。這類的玩具陀螺和空箏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扯鈴的由來扯鈴是我國的民俗技藝,也是相傳已久的童玩之一,以往我國雜耍表演中,有耍、變、練三大技藝;耍是耍罐子,變是變戲法,練是練扯鈴。可見扯鈴在我國的民俗技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前在中國大陸,玩扯鈴是很風行的民俗運動,他用兩根細棍兒,拴上一條合股的細綿線,將棉線兜住扯鈴,用雙手上下交互抖動細棍兒,身體配合扯鈴的轉動方向移動,使扯鈴由緩慢而急速的旋轉起來,使空氣產生振盪,發出了高低不同的嗡嗡聲。
台湾民俗活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