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中华传统美德”信“.doc1、浅谈中华传统美德”信“浅论中华传统美德之 信(曾小华老师布置的作业)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猊,小车无i帆。孔子认为,讲信誉是做人的根本,言而无信,就好比“大车无貌,小车无朝”一样,只能寸步难行。传统文化把“信”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论语》提到“信”字有38处,其中24处是作为名词,主要释义“诚实守信”,此外还作为动词,释义“相信”、“使之信”,以及形容词、副词的用法。“仁、义、礼、智、信”被称儒家“五常”,自西汉萤仲舒提出,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仁者爱人”,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巳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智”是辨别能力,是正确实施仁义的前提。“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仁、义、礼、智”如果落实不到“信”字上,就会蜕变为哄人、骗人、坑人的假象。历代贤人圣哲关于“信”的强调不绝于书,治载:“信,国之宝也,民之所1屁也”,意思是说统治者有“信”,是立国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础。《尚书》写道:“信用昭明于天下”。《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但同时也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o孔子在|可答“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时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领导一个大国,要敬于事,守诚信,节财用,有爱心,役使民众不违农时。乂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取得民众的信任。迫不得巳时,宁可去掉军备、去掉粮食,也不能失去民心。商鞅变法,刚开始,老百姓不相信,商鞅导演“南门徙木”事件,从而使他的新政很快得以推行。《贞观政要》中唐代名相魏征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把“信”作为治国之大纲加以强调。《旧唐书》写道:“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为人处事要讲“信”。老子说:“言,善信”。意即说话要恪守信用。《诗经》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叫“信誓旦旦”。孔子也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O他还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诚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点。《韩非子》记载曾子杀猪的故事,教育孩子言而TT信。孟子则把诚信看作社会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则,他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的阐述,即是其证。像这种对“信”的认识、对“信”的提倡、对“信”的崇拜,从古至今像存活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思想文化沃土中,说明“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肯定、2所推广。甚至包括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一些古典文学名著里,也都强调“信”的道德理念,都有许多关于“信”的人性诠释和故事描绘。中国历史上都把背信弃义作为一种恶行,予以唾弃。背信弃义失去民心道义,必然招致失败。“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孔子说:“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就是说,如果欺诈无信,刻薄轻浮,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在现代社会,我们用的更多的是诚信这样一个词组。胡锦涛同志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珊。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但是,近些年,由于市场经济体系、法律体系还在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之中,我们的社会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一些企业、个人信仰缺失,道德失范,造成诚信危机。假冒伪劣问题、食品药品安全等层出不穷。“瘦肉精”、“苏丹红”、“三鹿奶粉”接二连三冲击人们的敏感思维。名震一时的三鹿集团因为毒奶粉事件,很快就垮掉了。然而食品安全问题远没得到解决。“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o山此可见一些企业、个人缺乏社会责任、社会公德。不讲诚信、欺骗欺诈巳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同时,一些政府及部门承诺的民生问题迟迟没有兑现,如经济适用房建设、安置房建设滞后,也严重损害政府及部门形象,影响老百姓对政府的信3任。现代社会,中华传统美德“信”应该得到进一步弘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依靠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且要通过道德建设来营造良好法治是他律,道德约束是自律。和谐社会需要他律,也需要所有社会成员通过道德的作用实现自律。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缶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行成木大大降低,有助于构筑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进
1、浅谈中华传统美德”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