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属第二语言教学,其总体目标定位是培养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语言教学原则是“语言―语用―文化”。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汉语语音、词汇与语法以及汉字知识内容,还要最终上升到文化高度[1]。而汉语中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有其独特性。汉字本身最主要特点就是它表意性,汉字中蕴含了丰富文化内涵,也就是说,汉字有其独特文化特征。所以利用汉字文化特征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并最终达到传播文化目,可以说汉字文化特征有其得天独厚条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结合汉字文化特征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会比较有效果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利用汉字文化特征进行汉字教学汉字教学可以说是对外汉语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应该充分利用汉字文化特征进行汉字教学。众所周知,汉字表意性与拼音文字表音性有本质区别,汉字对非汉字文化圈学生而言,就像一些没有规则,难于书写与记忆图形与符号,所以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在开始接受汉字时候,抓不住汉字表意这个根本。只注意汉字外形,就像我们俗语说“比着葫芦画瓢”。在画过程中,因为不懂得汉字意义,所以不是多了笔画,就是少了笔画,或者写错了偏旁,或者偏旁位置摆错。而且是看一笔写一笔,所以书写速度也比较慢。(一)让学生掌握汉字偏旁与部首为了解决学生在汉字书写中容易出错与书写速度慢问题,可以尝试在大学中高年级教授偏旁与部首内容。因为这个时期,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汉字。他们掌握这些汉字就像散乱珠子,教给他们有关偏旁部首知识,就是给他们一根绳子,以及用绳子把珠子串起来方法。先教给学生把汉字剖析为独体字与合体字,合体字一般是由独体字构成,如:“山”,画出了山形状。“父”,字形是一只右手拿着一根杖,《说文?又部》:“巨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段注:“率,先导也(引导)。”意义就是父亲是引导教育孩子,我们现在还有“子不教,父之过”说法。“光”,字形是上边为一个火把,下边是一个人,一个人拿着火把,当然就有光亮、光明了。“山”、“父”、“光”为独体字,而“说”,“岩”,“树”是合体字,“岩”是由“山”与“石”两个独体字组成。组成合体字部分就叫偏旁。相同意义偏旁归为一类,称为部首。在教授部首同时,也教给学生查字典方法。如:“言”是一个部首,以“言”偏旁组成汉字在意义上都与“言”有关系,“说”、“话”都有“讠”偏旁,“讠”是“言”变形,《论语》:“食不语,寝不言。”我们现在还说“你一言,我一语”。“说”是表示一种完成言动作,而“话”是“说”这个动作结果。“说”与“话”都与“言”有关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掌握以“言”为部首字意义上都与说话动作与所说话有关系。学完这些基础知识之后,再教给学生常用部首名称、意义、写法以及变体,然后让学生写出曾经学过由此部首组成字。自己想不出来时候,再对照字典,在所学部首列字中找出学过字。等学生找出来之后,帮助学生剖析同一部首所组成字之间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成系统,汉字之间关系不外乎三种:形系统、义系统与音系统。但是因为汉字属于表意体系文字,所以形体与意义之间有非常密切关系。这也就是我们传统所说形旁。如:“江”、“河”、“海”是属于形系统,都有“氵”旁,所以都与水有关系。“树”、“林”、“棵”,都有“木”,所以它们意义都有“树木”有关系。而音系统,如“问”、“闻”、“闷”都是以“门”作为声符,所以读音中都有“en”。“供”、“拱”、“恭”都是以“共”为声符,所以都读“gong”。当然也要告诉学生所谓形符表义,也只是表示一个大概意义范畴,不是表示具体意义。声符表音,现在准确率比较低,以准确表音来计算,只有10%。教会学生剖析汉字以及汉字之间关系方法之后,下一步就是用找出这些字组成词,造成句子。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扩大词汇量,还可以使他们掌握汉字书写方法,提高书写速度。这种方法适合于积累了一定词汇量学生,对于初学者,如果能从汉字表意性出发,结合汉字文化特征,既能引发学生兴趣,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记忆所学汉字。如“鸟”,“雨”,是象形字,画出了汉字形体,形象生动,能引起学生兴趣。如:“刃”,是指事字,在刀刃部分,做标记,说明这里是刀最锋利地方;“采”是会意字,上面一只手,下面是树上长了果子,用手采摘树上果子。学生看到这个图形,加上教师讲解意义,对这些汉字意义理解了,记忆也容易了,书写也不会出错了。(二)多利用比较方法进行记忆因为汉字中存在许多形体相近字,如果不明白汉字意义或包含文化因素,在书写与使用过程中就会出错。如“己”、“已”、“巳”,“己”是自己“己”;“已”是已经“已”,是表时间词;“巳”是中录年份或时刻词。“已”与“巳”都表时间,但是用法不同,“已”只能表示过去时间,而“巳”既可以表示过去时间,也可以表示未过去
汉字的文化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