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促思促进思维皮亚杰认为,逻辑数理知识的形成不是产生于静止的感知,而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所施加的动作,即主体的感性活动之中。因而,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探索,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然后通过反省和抽象,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新课程的具体改革目标之一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手操作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规律的感知过程,又是脑与手密切沟通把外部动作系列化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往往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是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有效的方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在活动中建立表象、促进思维发展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时,教师有必要从“操作”入手,让学生在操作与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辨析,通过直观的认知活动充分建立图形的表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出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师:同学们都认识梯形,这里有吗?你能用剪刀剪出来吗?学生通过操作,纷纷从各种图形中得到梯形。有以下方法:师:要得到梯形,我们在剪的时候要做的是什么?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中都有两种对边平行,我们要想办法破坏一组平行对边。生:三角形中没有平行的对边,我们要想办法制造一组相互平行的边。通过将图形进行动态化操作,使学生顺利地感受到梯形与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仅突出了各种图形的本质属性,还沟通了各类图形的异同,抓住了知识的差异性,使学生融会贯通,数学建构也更牢固、有效。二、在活动中理解本质、促进思维发展数学概念的本身是抽象的,小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实物。借助直观操作,即学生的自主活动,来进一步深化概念的本质,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理解时:师:你能用阴影表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二分之一吗?学生动手表示图形的,教师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师:为什么阴影形状、大小都不一样,却都可以用来表示?师:你能在10厘米长的线段上表示它的吗?试一试。师:猴妈妈要把4个桃子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通过学生动手分一全,对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讨、互动交流、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操作中获得知识、从具体的实物中得到感悟,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感知的直观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实践证明,在概念教学中借助活动能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三、在活动中理解算理、促进思维发展儿童理解四则运算的能力,发展的比较晚。计算对于儿童来说,是抽象而且高度概括的。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摆小棒或其他活动理解数与数之间
以“动”促思 促进思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