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榆树下的欲望》到《榆树孤宅》摘要:河南曲剧《榆树孤宅》对奥尼尔名作《榆树下的欲望》的“中国戏曲化”改造,使得中国普通观众能够更容易接近西方名剧,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由于种种原因,改编本与原著之间在风格侧重及观念形态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这将导致观众在了解原、把握原著思想主旨时出现偏离,而这种偏离又与改编者的改编初衷相矛盾。从比较文学角度对这种矛盾进行分析和考察,可以引起人们对中外文学交流中方式方法问题的思考。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奥尼尔;中国戏曲化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6―0132―051998年,河南知名剧作家孟华先生将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改编为《榆树孤宅》,由郑州市曲剧团用河南曲剧的形式搬上舞台。《榆树孤宅》在中国大陆的多个城市上演过,还曾于2002年应邀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堪萨斯等五个州巡演。将西方剧作家创作的话剧改编成用特定曲调演唱的河南地方戏,这是第一次,因而,该剧上演初期,曾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成为当时的一个文化“事件”。之后,该剧一边演出,一边进行一些细微修改。2006年10月,《榆树孤宅》剧本在《剧本》杂志全文发表,标志着这一“事件”的阶段性结束。现在,当这一“事件”走完一个阶段后,再从比较文学角度对这一“改编”的最初动机、具体实施及其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回顾与考察,或许能给人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1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交往日益频繁,一个国家的作家改编另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的情况可谓屡见不鲜。多数情况下,被改编的作品往往在整体上或在某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对改编者产生较大影响,成为改编者钦佩、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而改编这一行为,也往往在这种背景下发生。《榆树孤宅》的出现就是如此。据改编者孟华先生所说,他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次接触到奥尼尔的剧作,接触到《榆树下的欲望》的。初读奥尼尔,他有“着魔”的感觉,奥尼尔剧作“以对人性张扬得酣畅淋漓和对人心解剖得精微独到”而“使人读后有一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陶醉”。这种最初的“着魔”与后来的研读,遇到有学者提出“把奥尼尔的剧作中国戏曲化”的倡议的激励,就与改编者自身的中国戏曲创作经验结合在一起,产生出《榆树孤宅》来。其实,奥尼尔的许多作品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被介绍到中国来了,只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中西文学问交流的较长时期中断,才导致孟华这位剧作家迟至20世纪80年代才第一次与之相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奥尼尔的作品在中国大量出版,奥尼尔的剧作也多次被搬上舞台,中国人对奥尼尔逐步有了一些了解。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让已对奥尼尔“着魔”的孟华及许多奥尼尔的爱好者感到满足,因为,中国舞台上的奥尼尔剧作“都是以话剧的演出形式原本炮制,真正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搬演奥尼尔剧作尚且缺少尝试”,而按照孟华所说,为了“要中国观众和中原观众乐于接受奥尼尔”,就有必要把奥尼尔剧作“中国戏曲化”。从改编者的最初动机中,可以看到这样三种因素的存在:其一,改编者受到原作品的影响并产生钦佩之心;其二,改编者意识到“以话剧的演出形式原本炮制”不利于使“中国观众和中原观众乐于接受奥尼尔”;其三,改编者希望“中国观众和中原观众”乐于接受奥尼尔,并认为将奥尼尔剧作“中国戏曲化”是达致希望实现的很好途径。然而,真正要将奥尼尔
从《榆树下的欲望》到《榆树孤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