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下欲望》论文.doc:..浅析《榆树下欲望》中人物悲剧命运2010级广播电视系电编一班李祺(PS:老师我是那个旁听生)摘要: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欲望》中,人们在金钱的面前原本应是美好的情感变得扭曲,互相猜忌,尔虞我诈,即便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真挚而美好的爱情,但一开始就埋下的祸根使得最终每个人都逃不出他们的悲剧命运。有人说从本质意义上来讲,这部深厚而沉重作品的悲剧性根源不是欲望的本身,而是人物欲望的失控,是非理性的欲望才使人物走向极端,造成〃乱伦〃和〃杀子〃的悲剧性结局。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不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欲望都是存在的,因为欲望很多时候可以是前进的动力,然而人们一般会选择克制私欲,让其在理性的范围内,当欲望失去理性,人们为了欲望的满足而不择手段的时候,也就注定了悲剧的发生。虽然剧中人物都有着过分强烈的私欲z但我们对他们的同情往往大于憎恶,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全邪恶的,剧中人物欲望的失控也都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承受了莫大的经济困境和情感空虚。关键词:贪欲情欲恋母救赎凯伯特一个70多岁的老头子,贪婪的农场主,对自己的三个儿子毫无感情可言,当大儿子和二儿子离开农场去加利福尼亚寻找黄金后,他曾经想要死后把农场给伊本,即便他痛恨伊本的软弱无能,但因为伊本是他唯一的儿子,把农场传给自己的儿子让他觉得,即便自己死了,农场也还是自己的,由此可见凯伯特的占有欲是极强的。但最后当他去自己一直藏钱的树林里时,才发现所有的钱早就被伊本拿走了。其实凯伯特自己也明白三个儿子还有前妻都恨他,但他只知道他们恨他是因为他独断专行,将一切都据为己有,却不知道自己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当儿子和妻子都变成奴隶的时候怎么可能会有亲情的存在,所以凯伯特总觉得在屋子里不自在,他宁愿去农场和畜生呆在一起。初看《榆树下欲望》,我会觉得凯伯特是所有人物中最冷酷无情,最应该批判的,但回头想想,其实凯伯特并没有做什么违背法律与道德的事,他一辈子靠辛苦的劳作换来所拥有的一切,也正因为此,他瞧不起三个慵懒的儿子。如今在中国的戏剧作品和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凯伯特的影子,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刘恒《伏羲伏羲》中的杨金山,同样的独断专行,同样的乱伦情节,然而相比之下,周朴园是这三个人中最温情的一个,他一直对鲁侍萍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根本不爱繁漪,而且一直保持着夏天也关窗的习惯,杨金山身上温情的东西就少之又少了,但他和凯伯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畜生大过爱人,这同样也是两人的可悲之处。凯伯特的内心世界是孤独的,他也渴望温情,但当他带着自己的贪欲自我封闭到农场时,也就没有人能和他真正亲近了,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伊本国外的戏剧中常常会有《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的影子,伊本便是如此,他是凯伯特的小儿子,性格软弱,和凯伯特坚毅的性格截然相反,他—心想夺回农场,完成他对母亲的承诺,但却总是处于被动。从弗洛伊的心理学上讲他是个具有恋母情节的人,对母亲极其迷恋,认为母亲一直就在身边,他最初喜欢的镇上的女人敏妮也是个将近40岁得女人,第一次和艾碧发生关系的地点也是他母亲曾经的房间,也就是那一晚,艾碧承诺会像他母亲一样爱他,他才觉得母亲安息了。所以某种程度上艾碧既是情人也是伊本脑海中母亲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在艾碧到来之前伊本全心全意的要夺回农
《榆树下欲望》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