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科举制度的联系.doc.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科举制度与明清小说的联系科举制度萌于南北朝,始于隋唐,经历 1300 年沉浮,尘埃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毋庸置疑,早在科举制度建立之前,中央机关选官大多通过推荐的方式,以门第、家族为衡量标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们认为出身高贵的人更可能品性高雅,具备为官的资格。人们被分成三六九等,这种重视门第的选官制度,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腐败现象,许多出身贫寒却满腹才学的人并不能真正受到重用,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于是直至隋唐,平等、择优的科举制度应运而生。隋唐以“以试为选”开科举之局,打破门阀士族垄断的局面,改善用人制度,为中下层阶级的读书人提供了一条宽广的入仕之路,进而提高人才利用率,带动良好的社会风气。然而行至九百年后,科举制度弊端渐显,逐渐走向尽头,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几乎完全沦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使得君权空前集中,所选之人,也由于八股取士,皆是庸碌之材。尽管如此,科举制度仍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这种影响也走进市民生活,渗透进文学作品中。“三言”、“二拍”便是晚明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的佳作,其中涉及不少关于科举制度的内容。《喻世明言》第十一卷《赵伯升茶肆遇仁宗》写宋仁宗时, **秀才赵旭上京应举。入场考毕,赵伯升自我感觉甚佳,次日与朋友们在茶肆中举行茶会。自以为金榜题名,指日可待也,却因一错字未能及第。一年之后机缘巧合下竟获皇帝钦赐,受到任用。赵伯升因错字而下第体现了科举制度有其完备的取士程序,虽出身贫寒也说明科举制度并不受阶级门第的限制,然宋仁宗的一句便将赵伯升由一个落第又衣衫褴褛的流浪人摇身一变为皇帝钦赐的四川制置使,受到赏识, 足见科举制度是为君权统治所服务的。《警世通言》第十七卷《钝秀才一朝交泰》讲述钝秀才马任原本诸事不顺,因纳银不但中进士,还官至三部尚书。作者通过对监生的腐败现象的揭露,反映朝廷腐败、社会黑暗,科举制度受到威胁,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滥使职权的厌恶与抨击。《儒林外史》更是一部“反映科举制度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其间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范进中举》这一篇。范进从二十岁不停不歇考到五十四岁,经历二十多次的失败,仍是疯狂痴迷于科举。当他终于中举之后,他的丈人把他当成了文曲星下凡,邻里街坊争相献媚,范进本人更是坦然受之,丝毫不曾记得圣贤书中所说的读书人要讲个“文行出处”。更可悲的是范母因欣喜过度,喜迷心窍而毙命,而范进也最终发疯,一切落空。再看王玉辉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出场时, 王玉辉几十年醉心八股举业不能得中功名,六十多岁时一身潦倒穷困,还为了纂写三部宣扬程朱理学的书而没有功夫做馆教书,使家庭生活的拮据状况雪上加霜,可见八股举业和封建礼教给他造成的物质困顿。他不仅积极著述提倡和宣扬封建礼教教义, 还将之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当他的三女儿要为亡夫“殉节”时,他不但丝毫不加劝阻, 而且大加鼓励,当三女儿因八日不食而去世的消息传来时,他竟然仰天大笑道“死得好!”还劝慰自己的妻子不须悲伤,说女儿是得了一个“好题目”而死。另有马二先生对待举业的看法——他劝匡超人: “贤弟,你听我说。你如今

科举制度的联系.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ily85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