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增值税纳税评估方法 概述通过对评估对象模型计算分析,基本上能够达到找出疑点目的,实现了评析指标测算和疑点析出“微机化”,保障了纳税评估工作的有序运作,为加强纳税评估管理,切实提高征管和稽查质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增值税纳税评估主要有存货分析法、投入产出法、能耗测算法、工时(工资) 耗用法、设备生产能力法、税负率与产品(商品)成本销售利润率配比分析法、毛利率法、以进控销法、费用倒挤法(保本法)等。 具体评估方法 存货分析法 1、功能描述用企业存货变动情况测算当期应纳销售额,并以此来分析,核实其申报收入是否真实。 2、适用范围适用于工业、商业企业 3、分析指标期初库存产成品金额、本期完工产成品金额、期末库存产成品金额、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库存商品金额(只适用商业企业) 、本期购进商品金额(只适用商业企业)、期末库存商品金额(只适用商业企业)、企业申报收入 4、计算公式(1)工业企业: 测算收入=(期初库存产成品金额+本期完工产成品金额- 期末库存产成品金额) ×(1+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成本)。(2)商业企业: 进价核算方式测算收入= (期初库存商品金额+本期购进商品金额-期末库存商品金额) ÷(1-毛利率); 售价核算方式本期销售收入测算数=期初库存商品金额+本期购进商品金额-期末库存商品金额; 毛利率公式企业毛利率=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问题值=测算收入-申报收入; 差异率=问题值/申报收入×100% 。 5、数据来源企业申报收入取值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第 1 栏次,主营业务利润取值于当期财务报表—利润表中第 4行次本年累计数,主营业务成本取值于当期财务报表—利润表中第 2行次本年累计数,期初库存商品取值于基期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中第 10 行次期末数, 期末库存商品取值于当期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中第 10行次期末数;期初库存产成品、本期完工产成品、期末库存产成品、本期购进商品等数据需要手工采集。 6、分析结果根据测算出的销售收入与企业实际申报的销售收入比对, 若差异率大于 20% 或者问题值大于 2万元,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收入的问题;若差异率小于 20% 或者问题值小于 2万元,则为正常。数据采集表纳税识别号: 企业名称: 评估方法: 存货分析法行业类别: 纳税评估所属期: 项目编号评估指标评估期基期 CH01 期初库存产成品金额手工录入—— CH02 本期完工产成品金额手工录入—— CH03 期末库存产成品金额手工录入—— CH04 主营业务利润系统导入—— CH05 主营业务成本系统导入—— CH06 期初库存商品金额系统导入—— CH07 本期购进商品金额手工录入—— CH08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系统导入—— CH09 毛利率系统带出—— CH10 申报收入系统导入评估单位: 评估人员: 评估日期: 说明: 1、涉及相同指标和属期所需要手工采集录入的数据只需录入一次, 之后皆由系统导入; 2、“基期”栏不必填写; 3 、工业企业 CH06 — CH09 不必填写,商业企业 CH01 — CH03 不必填写。纳税评估疑点析出结果表纳税识别号: 企业名称: 行业类别: 纳税评估所属期: 评估方法测算收入申报收入问题值差异率% 问题值标准值差异率标准值评估结果存货分析法 20% 20000 异(正) 常析出疑点经测算,该企业理论销售收入与实际申报收入的差异率大于 20% (或者问题值大于 2 万元) ,可能存在隐瞒收入的问题。注:评估结果为正常,则“疑点析出”栏不填写。 投入产出法 1、功能描述根据企业评估期实际投入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等的数量,按照确定的投入产出比(定额)测算出企业评估期的产品产量,结合库存产品数量及产品销售量、销售单价测算分析纳税人实际产量、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2、适用范围工业企业 3、分析指标评估期原材料投入量、单位产品原材料使用量。产量测算法(1)计算公式: 评估期产品数量=当期投入原材料数量/单位产品定耗; 当期投入原材料数量=期初库存原材料数量+ 评估期购进原材料数量- 期末库存原材料数量; 测算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 评估期产品数量- 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问题值=测算收入-申报收入; 差异率=问题值/申报收入×100% 。(2)数据来源企业申报收入取值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第 1 栏次,其他数据手工录入。(3)评估分析结果根据测算出的销售收入与企业实际申报的销售收入比对, 若差异率大于 20% 或者问题值大于 2万元,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收入的问题。产值测算法(1)计算公式: 评估期生产产值=当期投入原材
增值税纳税评估方法操作手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