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交融?多语交混 1930 年代台湾新文学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张XX 1930 年代台湾新文学一、左翼思潮二、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三、台湾日语作家崛起四、在台日人文学活动五、全岛性文学活动一、左翼思潮? 1920 年代:「台湾青年会」《台湾青年》《台湾民报》=民族主义取向? 1928 、 29 年以后呼应日本内地动向?左翼思潮: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红色)、无政府主义(黑色)等?左翼文化刊物《伍人报》《明日》《现代生活》《赤道》《新台湾战线》《台湾文学》等?日本、台湾对反政府运动者检举取缔。左翼运动者转移阵地:由运动到文学二、台湾乡土文学论战(台语论争) ?黄石辉〈怎样不提倡乡土文学〉首开战端?主张「乡土文学」(=「台湾文学」) ? 1937 年新闻汉文栏废止黄石辉, 怎样不提倡乡土文学《伍人报》 9-11 ,1930 年8月你是台湾人, 你头戴台湾天,脚踏台湾地, 眼睛所看见的是台湾的状况, 耳孔所听见的是台湾的消息, 时间所历的亦是台湾的经验, 嘴里所说的亦是台湾的语言; 所以你的那枝如喙的健笔,生花的彩笔, 亦应该去写台湾的文学了。黄石辉, 怎样不提倡乡土文学《伍人报》 9-11 ,1930 年8月台湾的文学怎样写呢? 便是用台湾话做文,用台湾话做诗, 用台湾话做小说,用台湾话做歌曲, 描写台湾的事物。二、台湾乡土文学论战(台语论争) ?台湾话文派:黄石辉、郭秋生、黄纯青、赖和等?中国语文派:廖毓文、林克夫、朱点人、赖明弘等?主要差异:文学的语言形式、台语表记、思想倾向?实际成果: 王诗琅〈没落〉〈十字路〉、朱点人〈秋信〉王锦江(王诗琅)( 1908 ?1984 ) 出生于台北万华。本名王诗琅,亦有笔名一刚等。家业从事纺织业,年幼时进入汉学塾,一九一八年(大正 7年)进入老松公学校就读,但却由于家业上不需要太多学问因而无法继续升学就读。二七年(昭和2年),参加「台湾黑色青年联盟」遭逮捕而受惩役,之后屡次反覆着被捕与入狱。王锦江(王诗琅)( 1908 ?1984 ) 二九年出狱后于《伍人报》、《洪水报》、《明日》等杂志上发表诗与评论, 从而开始了他的文艺活动。三三年参与了「台湾文艺协会」的创立。三七年赴上海从事日本陆军宣抚班的工作, 半年后返台。三八年赴广州编辑《广东迅报》,之后直到战后都居留在大陆。王诗琅〈十字路〉《台湾文艺》 2卷7号, 1935 年7月1日街市上岁暮的气氛已十分浓厚、达到沸腾点了。你看!这岛都的心脏、殷赈华丽的荣町、京町、一带充溢满着人。店内街路、亭仔脚、拥拥挤挤繁忙地在蠕动。店铺里和亭仔脚临时搭起的棚、装得如花似锦。杂货店的帽、领带、化妆品。时钟店内大小时钟、时表的装饰品。玩具店的新正的种种玩具、花花绿绿排满了新正用品。
1930年代台湾新文学-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