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经典解释学应用研究.pdf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2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2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28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姓名:曹海东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周光庆 20070401 内容提要朱熹是我国古代最早全面深入研究经典解释学的学人,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颇具特色的解释理论和解释方法,留下了一批精心结撰的经注类著作,将中国古典解释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本文试图全面地发掘、董理其经典解释学的原始零散材料,并借鉴现代解释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予以观照、厘析,较为深入地发揭、阐释其中所蕴蓄的经典解释学思想, 在此基础上大致建构起朱熹经典解释学的体系、框架,从而将其主要内涵较为系统、,还试图划发朱熹经典解释学相关理论、方法产生的原因与基础,揭示朱熹经典解释学的特点、得失与历史影响等。本文主体部分依照朱熹经典解释学本身潜在的“问题域”分为五章。第一章讨论朱熹的经典意义论,关乎朱熹对儒家经典文本自身特点的一些"kk-/Y,. 首先,在经典意义的结构层次上,朱熹认为其意义主要存在于三个不同的相关层面,即文本语言的层面,作者意向的层面,文本与读者关系的层面,故相应地具有三个重要层次,即经典的文面含义,经典的深层意蕴,经典的延伸之义。其次,朱熹认为经典文本意义存在着差异性与同一性、可解性与不可解性、,经典文本意义之差异性与同一性的关系,实际上是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文面含义与作者意图等之间的关系;经典文本的意义从总体上讲具有可理解性和可阐释性,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影响,其意义在解释者的实际解读过程中也客观地、局部地存在着不可解现象;在文本特定的意义结构之中,各意义单元之间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平衡的,往往有着主导与从属的关联性的二元相对,是大小,精粗、轻重的相分相宜。再次,经典文本的意义与其语言关系密切。在朱熹看来,经典作者“因言以明道”,文本中“言”不仅作为作者之。道”的承载者而存在,而且“明白切至”,能够有效地将此“道”予以传导和开显,故经典文本的言意之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具有同一性。但是,有时也存在着不完全对称关系,具有参差性,这主要体现在“言不尽意”和“言外有意”上。朱熹还认为,其意与言的关系是本末关系,二者的价值、地位不可同日而语。第二章讨论朱熹的经典理解论,涉及朱熹对。理解”概念内涵,经典理解的根本特性、经典理解形成的机制等问题的论说与见解. 理解形成的机制问题是本章探讨的重点。通过深入钩考和系统爬梳,阐述了朱熹在此问题上的基本看法:共同人性可在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形成联结彼此的精神纽带,能使经典的理解成为可能,是理解得以形成的根本性前提;读者的先在结构如人生经验、阅读期待等,可参与理解而成为理解活动展开的起点,是理解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读者以意逆志,与经典文本(经典作者)形成思维性沟通,最终使理解实际产生。第三章讨论朱熹经典解释方法论的形成问题,。朱熹具有方法论的自觉,对汉、朱儒者的解经方法及运用作过深刻的检讨和理性的反思。在他看来。汉儒以小学之法解经,专注于训诂考据、章句传注,能使文本解释“不离经意”, 但疏于精神性的追溯与阐发,存在着“得其言而不得其意”等弊端;而宋儒以义理解经,着意考察和索求古代经典作者的“用心”,注重思想的体验与创发,有助于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 但往往脱离经典本文本意而空言遥度,委曲牵合。因此,有必要进行解释方法论的改革。,汉、宋儒者的解经方法不可尽弃亦不可尽用,只能兼采其长而加以革新、发展。于是破除门户之见,对汉、宋之法辩证扬弃,创定了以文义训诂为基础、义理阐发为指归的解经模式,构建了小学解释和义理解释相结合的根本方法。本文认为,上述解经根本方法的构建。关联着如下一些深层次的现实原因、条件和基础: 首先,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看,朱熹一方面是为了使经典解释能有补于世道人心的匡救, 儒家伦常秩序的重建,另一方面是为了攘斥佛老,恢复儒学地位;其次。朱熹久受小学和理学的濡染涵润,既熟稔和重视传统的章句训诂之学,又尊服北宋诸儒的义理解释方法;再次,与儒家哲学认识论相关涉的“下学上达”说,是上述解经根本方法产生的哲学思想基础。本文认为,朱熹构建上述解经根本方法,并将其付诸经典解释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突越了汉学和宋学的樊篱,使其尖锐对立、不可通约的局面有所缓解。第四章接续上文所速方法论(根本方法)作进一步的探讨,系统地梳理朱熹在经典解读上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手4ft:,并作出深入论析. 本章将朱熹经典鼹读的具体方法大致分为三类进行论析:第一类为“以潜心玩索为主的解读法”,多关乎解释者认知的深层心理机制。主用于“理解”方面,具体包含熟读深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体之以心、揆以常情、以类而推等方法。第二类、第三类分别为“以小学考释为主的

朱熹经典解释学应用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2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00610886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