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北京农学院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分析课程名称: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姓名:闫晓龙学号:201320411231系别: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农林经济管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村人力资源相对过剩,人力资本短缺,未形成高效优质的人力资本。为此,要通过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成才激励机制等举措,以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走向成熟。一、概念人力资源是相对于自然资源而言的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源,“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经济学研究中提出的,现已在社会科学领域广泛使用。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劳动能力的总和,又称农村“劳动力资源”。自古以来,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根本,农村人力资源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主体,由于受到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一直都没有从根本意义上进行开发,加上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人口急剧膨胀,使得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状况更加不容乐观。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于实现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取得的成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在控制人力资源数量、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用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用100年才实现的人口增长类型转变,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降低,文盲人口减少了约1亿人,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增加了1亿人,中学文化程度人口增长到占总人口的31%,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总数也达1500万人以上,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教育结构也有了重大调整,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有很大发展。在体制改革中,农村大量的富裕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和地区寻求出路,通过逐步开放劳动力市场,通过建立国家相应的宏观调控机制,实施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序化工程等,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村约1亿劳动力通过乡镇企业转移到非农业岗位上。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就业已经从以行政指令为主要导向,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机制,已逐渐成为调节和引导人力资源开发和提高的主要机制。市场为调节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利用与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势农村潜在人力资源群体大,就业年龄结构轻。所谓潜在人力资源,在农村主要指剩余劳动力,即除了当前组织占有和使用的农民及从事个人农牧业和正在就学的农民之外的所有农村剩余劳动力。2005年,我国乡村劳动力为6亿多人,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只需不到4亿人,并且在这些劳动力人口中16—29岁的人居多。统计显示,1994年我国人力资源(男16。60岁,女16~55)%,其中16~%,而农村劳动力中16—29岁的人口比重为35%左右。也就是说,农村劳动人口的年龄构成比全国劳动人口的年龄构成要低,这进一步表明:一方面有较多的农村人口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就过早地进入社会生产中。另一方面也为农村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稳定转移增加了压力。(三)农村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1、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剩余劳动力多。我国是农业大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已达到9亿人,到20世纪末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近3亿人,同时,我国人口又以每年1300万人左右的速度增长,并且大多数在农村。今后我国每年将净增600万人一700万人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将对我国的农村就业、耕地等形成巨大压力,并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严重障碍。2、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在我国农村“两基”教育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还没有实现,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是:%,%,初高中程度的劳动力占59%,%,%,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整体水平不高。3、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比较突出的人才却很缺乏,因而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高新科技的能力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很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在农村大范围推广或推广缓慢,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此外,我国农村技术推广人员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