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喜欢」? 常有热心的学弟妹,会在网路上问我一些关于辩论(或泛辩论)的问题。有些问题,三言两语说不完,我的回应多半都是「有空时,会写在网志里」。然后会发生什么事,我想大家都知道……所以开这个专栏的目的, 就是为了清理我对学弟妹们积欠已久的答覆。我想, 对每个踏上辩论之路的人来说, 你我都是「寒雨连江夜入吴」, 而看着一届届的学弟妹陆续离开社团, 又有谁不觉「平明送客楚山孤」? 专栏名为《洛阳集》,点的便是后面接着的那两句。迟来的心意,无非尽点秀才人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执中学长, 我是晓明的学妹, 今天我跟同是演辩社的朋友无意间聊到一个问题, 即是「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真的喜欢,而不是潜意识受社会的影响而自以为喜欢? 我们尝试讨论下去, 发现有几个症结: 第一就是喜欢这个动作是如何产生的?远古人类的喜欢是不是因为需要才喜欢?例如需要肉而喜欢肉/需要装饰而喜欢贝壳……还是人是依照本能去选择喜不喜欢呢?若是,那么本能是不是又受社会的影响? 第二就是社会需不需要喜欢这个动作呢?如果上述「需求=喜欢」在远古成立, 那在现在社会不一定成立的情形下, 喜欢这个动作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不论是什么东西, 都一定有人喜欢或不喜欢,但若是像法条的存在,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喜欢,但又有存在的必要,那现下是不是只需存在有需要的东西,而不必有喜欢这个动作呢? 其实最让我们困惑的, 还是在问题本身: 如果是社会影响了我们的喜欢, 那还能称作是喜欢吗?喜欢这个动作究竟是不是人的本能? 以上,希望学长解答,谢谢。注:无意中来到学长的网志就问这么长的问题,占用版面,真抱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白石,苦寒出身,他爱画白菜。在齐白石笔下, 白菜总是菜叶少, 白茎多, 颗颗硕大、肥美、饱满。我们会轻易地喜欢上齐白石的白菜——因为那是棵庄稼人眼中最完美的白菜, 就像刚从田里拔出来似的, 亲切的不得了。溥心畲,旧日王孙,他也画白菜。在溥心畲笔下, 白菜与「农作物」这三个字扯不上关系。它茎脉横斜, 叶片舒卷, 淡雅的就像根本不曾沾过泥。我们不一定能领略溥心畲的白菜, 因为它总是悠然闲然, 对我们保持着遥远的美感。人的情感,看似自由,其实不然:饿求饱,得而后止。渴求饮,得而后止。倦求眠,得而后止。凤求凰, 得而后止……我们的胃袋, 我们的喉管, 我们的种种生理限制, 逐一划出了此生欢恶爱憎的可能与极限。故人若要更进一步的, 求得某种持续、永恒的快乐, 就得另想办法, 好提升自己的「能力」——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要大家去买威而刚。我说的,是「欣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欣赏,是能力,也是门槛。不懂欣赏,人就没有「喜欢」的自由。欣赏,是能力,也是门槛。不懂欣赏,人就没有「喜欢」的自由。欣赏, 是脱离, 也是宣泄。透过欣赏, 人才得以接触( 或释放) 其内在那个纯然「无目的」的自我,才得以从生物的本能中挣脱,从实用的欲望中挣脱,从理性的探究中挣脱。这片刻间的挣脱,极其珍贵,因为这恐怕是我们最近于「神」的刹那。在故宫, 你会发现溥心畲的作品, 能将原本真实冷硬的世界, 撕开一条缝。凑在这道隙缝上,溥心畲将他的双眼,借给你三分钟。这三分钟,你尽窥上帝隐遁于形象间的大造化。逛故宫,别净看那块猪肉石,太没出息! 学历史,我们见到的是人类权力的承传,学欣赏,我们见到的却是人类心灵的承传。所谓「喜欢」,不是「受不受社会影响」这么简单,那是一种持续、永恒的能力与追求。齐白石的画, 恐怕及不上溥心畲, 不是因为他的画练的不够多……而是因为他的书读的不够多。齐白石的画, 恐怕及不上溥心畲, 不是因为他的画练的不够多……而是因为他的书读的不够多。懂了吗?晓明的学妹? 2. 答辩为什么会闪躲? 学长你好,我是高三的学弟。之前去看高中菁英杯比赛的时候, 会看到场上的辩士面对到一些确认性的问题时, 常常支吾其词, 不正面回答。我不能理解的是: 明明正面回答问题, 爽快的答个是或不是, 就能让比赛有所推进,为什么却要闪闪躲躲? 也许这比较像是牢骚而非问题,但仍恳请学长解惑。谢谢学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长姐:「所以说, 你们到时候上台, 对手问起1加1 , 你就说等于2 ,因此我方得证, 懂吗?」学弟妹: 「喔,1加1的话……嗯,就说等于2 。」学长姐: 「简单讲,意思是如果你有一根香蕉,再加一根香蕉,那就会是两根香蕉,懂吗?」学弟妹: 「等于二根香蕉——啊,这样我懂了(爽朗貌)。」学长姐: 「很好(欣慰貌) ,那现在一辩去写申论稿,写完我来改。」对手:
黄执中洛阳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