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突发性耳聋治疗指南.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转载)定义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注:原因不明是指还未查明原因,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断为突发性聋,此时突发性聋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分型突发性聋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建议分为:高频下降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含极重度聋)。:1000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250、500Hz处听力损失≥20dBHL。:2000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至少4000、8000Hz处听力损失≥20dBHL。: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Hz(250、500、1000、2000、3000、4000、8000Hz)平均听阈≤80dBHL。: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Hz(250、500、1000、2000、3000、4000、8000Hz)平均听阈≥81dBHL。注: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听力曲线1000Hz处有切迹)我国罕见,可能为骨螺旋板局部供血障碍造成Corti器缺氧损伤所致,多与遗传因素相关,目前暂不单独分型(可纳入低频下降型)。流行病学我国突聋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但目前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美国突聋发病率为5~20人/10万,每年新发约4000~25000例[26,27]。(1972年)、(1987年)、[28]。(1993年)、(2001年),呈逐年上升趋势为20人/10万,2011年新指南中增加到每年160~400人/10万[7,8]。德国突聋患者高发年龄为50岁,男女比例基本一致,儿童罕见[7,8]。我国突聋多中心研究显示,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1岁,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左侧略多于右侧[6]。双侧突聋发病率较低,%~%,%[6]。病因及发病机制突发性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可能引起突聋,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只有10%~15%的突聋患者在发病期间能够明确病因[29,30],另有约1/3患者的病因是通过长期随访评估推测或确认的[31]。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32,33]。目前较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不同类型的听力曲线可能提示不同的发病机制,在治疗和预后上均有较大差异:低频下降型多为膜迷路积水;高频下降型多为毛细胞损伤;平坦下降型多为血管纹功能障碍或内耳血管痉挛;全聋型多为内耳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7,8]。因此,建议根据听力曲线进行分型,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约90%)[6]。(约50%)[6]。(约30%)[6]。。(全聋患者常见)。,如焦虑、睡眠障碍等,影响生活质量。检查一、:包括耳周皮肤、淋巴结、外耳道及

突发性耳聋治疗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24678321
  • 文件大小47 KB
  • 时间20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