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各位学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正式进入《弟子规》的讲座,希望大家有时间都来参加。我们在选择学习一门学问时,一般要注意两点:第一,要考证它适不适合我们学;第二,你敢不敢学。我们都知道《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指导孩子由小到大的一种教材。《弟子规》为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但核心是孔老夫子的思想,已经历多年的历史考验了。我们现在很多人求新、求异,把自己的儿女、家庭当成实验品。很多家长选择教育书籍,会去书店看不同国家的书,头两天觉得教育孩子用美国方法特别好;过两天一看,英国方法也不错。那这些方法我们敢不敢学?说心里话,不敢学。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地方的教育体系都是按照当地国情,乃至地方的教育状况而定的。会随着时间、地域的改变而改变,不见得是真理。就像我们看牡丹花一样,在花期是开得最旺盛的,但过了花期也会败掉。而《弟子规》则不同,它就像黄金一样,在任何地方都是金光灿灿,在任何一个地区都很适合。所以我们在选择学习人生规范时,一定要选择有历史考证的、有圣人传承的、有古人作序的东西,这个才是我们该学的东西。我们学习《弟子规》的目的就是返璞归真,做一个真正的人。有个故事说:有位专家在40岁的时候出了一本书,在60岁的时候又出了一本书。当读者被问到,是愿意选择他60岁还是40岁时候出的书时,很多人选择60岁,因为他们觉得60岁的人生经验更丰富。但我认为,说不定他60岁出的书不如40岁的,为什么?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活得越长,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在书里面掺杂自己私人的感受,把本善的东西反而丢了。人60岁的时候,这一生所受到的各种挫折、辉煌,都会掺到他的书中去,所以可能反而不好。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如果总是选择不同的书籍,总是实验各种教育方法,就相当于把子女当成小白鼠一样。如果我们先选择了专家在40岁时候出的书,等到他60岁时候又出了一本书说,各位读者对不起,前面我错了。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你已经拿20年赔上去了,你赔了是小事,可是把孩子也害了。所以我们现在教育孩子要用什么方法?要用《弟子规》,它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真金,是在许多地方推广都被认可的。现在许多教育子女的书籍我都不敢看,为什么?它把你的子女当成实验品。你看它教什么?竞争。教你要竞争当班长,要表现,那久而久之就变成斗争了。斗争再深一步就是战争,战争再深一步,说心里话就是末日了,这样容易树敌。这样的教育教下去的结果,就会使我们没有恩义,不会珍惜,失掉亲情。我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到这个问题,他说他给一个朋友帮了九次忙,都非常成功,第十次没帮好,这个朋友就不理他了,误会他了,他觉得人真是不懂得感恩。我说:这是正常的,现在的人都是利益朋友,并非真心。我们大家看古人讲的朋友的“朋”字,是双月,月亮是晚上出来的,患难之交,这叫朋友。我们现在的朋友是什么呢?锦上添花,这不是朋友,是由利益所致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呢?就是让我们活得像人,因为我们现在人活得不像人,很苦,真的很苦。我今天中午还接到一个电话,我听完以后很难过。这个朋友家有两只非常可爱的狗,她把它们当成儿子看。她近期想怀孕,想养孩子,医生建议她把狗送人,她舍不得,就找她母亲去了。她说:母亲,您替我把这两只狗养养吧。她母亲上年龄了,也没有这个精神,就没答应。她就给我打了个电话说:秦老师,我心里很难过。我说:你难过什么?她说:我妈不给我养狗,我以后再也不求我妈什么事儿了。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可是我们听没听到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狗比她妈重要。这就是我们不学《弟子规》导致的。《弟子规》不仅是针对学生的,也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落实的。我们不要因为我们现在长大了、上年纪了,就认为不用再学《弟子规》了。说心里话,我们更要好好学,因为你的子女不孝顺你、骂你、不听话,其实都是因为你教育不当。《三字经》上讲,养不教父之过。大人把《弟子规》学好了,子女跟着就学会了。所以《弟子规》是所有人,不论身份、年龄都该学习的。《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目。以三字一句、两句一组分为五个部分加以阐述,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我们现代人不光不懂生活,也不会家庭教育。我前天碰到一个60多岁的阿姨,她拿了很多好吃的来感谢我,对我很尊敬,还一定要认我当老师。她说她这么大年纪,一辈子没服过人,但她服我。我说为什么呢?她说她这个儿子很难教育,但自从见完我以后,他改变了。她儿子没听我讲《弟子规》之前,经常顶撞父母,母亲说一句,他能顶回去十句,所以他母亲一直觉得很难过,都不敢跟他说话了。可是前一段发生了一件事,使这个阿姨很受触动。她说她儿子过生日那天,他们夫妻在家做了很多饭菜,还买了一个蛋糕,等着给儿子过生日。儿子进屋以后看见蛋糕就觉得很奇怪
秦东魁《精讲弟子规》电子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