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
Petroleum Geology
笫九章 含油气系统理论
笫九章 含油气系统理论
笫一节 油气系统的概念
笫二节 含油气系统描述
笫三节 含油气系统分类
自1972年Dow首次提出石油系统的概念以来,二十余年来中外石油地质学家对其内涵、特征和作用进行了颇有创意的讨论。最初的概念已演变为现今的“含油气系统”,蕴含了系统论的主体思想,且逐渐为勘探家们所接受,成为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与油气勘探的重要思维方式和工具。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强调了地质现象的有序性,如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时空序列,通过研究这些序列及相互关系达到指出油气现今赋存部位的目的。因此,含油气系统方法强调以过程为主导的研究思路,突出了过程恢复、关系建立与最终结果的表征,藉以指出油气赋存部位,最大限度地减小勘探风险。
笫一节 含油气系统的概念
(北京油科院赵文智等)
含油气系统是沉积盆地中一个自然的烃类流体系统,包含了活跃的烃源岩与己形成的油气藏及油气藏形成时一切必不可少、相互关联的地质要素和作用。
“油气”指高度富集起耒的各种烃类物质;
“系统”则指相互依存的并制约油气成藏的各种地质要素作用与组合关系。
“含油气系统”在空间上有其特定的展布范围和赋存层段,在时间上有其形成和保存时限。
因此含油气系统的内涵可以抽象概括为:
地质要素
烃源岩层
储集岩层
输
导
层
盖
层
地质作用
油气生成
油气运移
聚集保存
圈闭形成
要素与作用的组合关系及分布
含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的形成取决于成藏地质要素与作用在三度空间的组合关系。决定各成藏要素与作用存在关系的那一时间被定为关键时刻,它至少有以下地质含义:
1. 烃源岩进入成烃门限并已开始排烃;
2. 决定油气运移路径和方向与圈闭形成的沉积、成岩与构造事件发生了作用;
3. 成熟烃源岩进入、结束生油和生气高峰的时间与变革运动的关系;
4. 不被打破的运聚过程所维持的时间。
(石油大学张厚福)
在任一含油气盆地(凹陷)内,与一特定有效烃源岩层系相关,包含油气聚集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的物理-化学动态系统。其顶受区域盖层及上覆岩系所限,底为底层烃源岩所覆盖的储集层。
油气系统研究的关键在于将盆地中有效烃源岩层系、储集层、上覆岩系等基本地质要素、圈闭形成、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成藏作用纳入到统一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开展静态与动态紧密结合的综合研究,科学地阐明油气藏的形成、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
(北京石油信息研究所张刚)
含油气系统是指沉积盆地中由有效烃源岩、与其相关的油气和油气藏及其形成所需的所有基本要素和成藏作用组成的油气地质单元。其中的基本要素包括: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上覆岩层;有关成藏作用包括圈闭形成、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等。一个含油气系统有其特定区域、及时间展布范围,一般应建立在含油气盆地的空间范围内,即:一个含油气盆地可以包括一个甚至多个含油气系统。
二、含油气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持续时间及保存时间
关键时刻通常指大部分烃类运移和聚集在其最初的圈闭中的持续时间即将结束的时刻。
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以地层剖面的埋藏史曲线图为依据,它表明源岩处于最大埋深的时刻。通过绘制埋藏史曲线、计算时温指数(Thl值)可显示出大部分烃类的生成时间,从地质角度看,油气的运移与聚集发生在短暂的时间段内。埋藏史曲线图展示了关键时刻及该含油气系统的基本要素。关键时刻的含油气系统,其区域展布范围由成熟源岩及在二次运移发生时来自该源岩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的界限所圈定。
研究对象
内
容
方
法
侧
重
点
圈
闭
揭示圈闭含油气性及
地质风
险分析,
估算资源量,
优选钻探目标
对地质要素的地质、
地球物理分析
现在存在的圈闭的究
成藏组合
对一类有成因联系的
圈闭进行含油气性、
分布规律及地质风险
分析及资源量计算
对地质要素的地质、
地球物理分析
圈闭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布规律分析
沉积盆地
盆地类型及其形
成演
化沉积岩类型及体积
对地质要素的地质、
地球物理分析
盆地类型、沉积岩厚度、
分布范围,各地质要素的
定性描述和定量半定量分析
含油气
系统
是否有油气
,
有多
少
油气
,
油气生成
运移
过程及控制因素
地质、物理、化学
综合分析
源岩层段在时空上的分布,
关键时刻的确定以及各地质要
素和作用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
不同对象研究内容、方法及侧重点对比表
石油地质学-第九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