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双重视域文化文化研究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双重视域文化文化研究论文一面硕大的玻璃嵌在墙上;十余只斑斓的热带鱼浮游在玻璃背后,赏心悦目。许多人的心目中, ”赏心悦目”就是热带鱼饲养的意义-- 这还能有什么疑义?可是,不久之后,一个面积相当的电子屏幕代替了嵌在墙上的玻璃, 屏幕之中显现的热带鱼、水草和一串串水泡均是电子影像; 某种程度上, 电子影像甚至比真实的热带鱼还要生动。对于现今的数码成像技术, 这不过一个微不足道的游戏。这时, 人们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如果仅仅企求赏心悦目, 插上电源就够了, 一切繁琐的事务均可以彻底免除。然而, 如果电子影像不会生病或者突然死亡, 也不会惹人怜爱或者伤心悲恸, 这是否预示了另一个怪异的前景: 电子影像是否正在篡改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自然对话?自然是否正在迅速地退后甚至消失?如果生存于愈来愈密集的人工符号之中,人类的命运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压力甚至会迫使人们重新想一想:热带鱼的饲养是否还存在另外一些意义?这是一个小小的例子。但是, 这个例子喻示了一个重要事实的浮现: 电子技术成为一系列新型大众传播媒介的催生婆, 这些传播媒介形成的冲击波正在打开生活的种种传统界限, 重新书写一批著名范畴的涵义, 诸如自然与文化, 虚构与现实,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科学与神话,生与死,远与近,进步与落后,权力与民主,财富与贫穷, 如此等等。一批传统界限的消失产生了一系列亦真亦幻的恍惚之感。对于亲眼目睹电子传播媒介历史演变的人说来, 技术与自然之间的分界依然清晰可辩; 可是, 如果下一代人心目之中的电话机或者电视机如同窗外树木一样”自然”, 与生俱来, 那么, 二者不都是他们所置身的”现实”吗?迄今为止, 电子传播媒介已经积累了一大批意味深长的问题: 电影给人们的视觉开启了什么?电影工业昭示了文化生产方式的哪些根本改变?城市人口每日耗费几个小时的观看电视节目?电视与教育、书籍以及儿童成长之间如何产生联系?中等发达国家的电话普及率是多少?移动电话改变了哪些生活观念?计算机联网为金融活动带来了什么?网络精英是哪一代人的偶象?如何利用互联网从事政治竞选和发布商业信息?详尽地搜集种种统计数据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电子传播媒介已经进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并且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个网络正在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和行政组织产生深刻的改造。种种传统仪式-- 例如, 政治或者宗教聚会, 师生授受的教育形式以及活跃在一个个村落的社戏-- 正在被电波、电缆、芯片和集成电路所摧毁。技术的力量正在清除这些文化仪式拥有的象征符号。麦克卢汉认为, 媒介是人类身体的延伸; 如果人类的身体因为媒介的配置而发生变异, 如果人与机器的结合体正在形成某种新型的单元, 那么, 这种身体与机器组织的社会必将放大和引申上述的种种变异。新技术的内化与文化的转型同时发生。一些理论家甚至主张按照生物学的原则理解机械,某些机械正在跨越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界限。马克· 波斯特认为: ”人类对于身体的机器复制过程已经到达这一时刻:人类正在以电脑和一般意义上的电子媒介交流系统对人脑进行一点一点的复制。一种智能性的机械身体如今已成为工业、科技和大学圈内许多人士梦寐以求之物。”这时,机械、电子技术与主体建构之间复杂的联系必须得到正视。(1 )电子传播媒介对于主体的形成是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这个意义上,正面提出和阐述”电子文化”这个概念已经时机成熟。相对

双重视域文化文化研究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swng3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