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粮国税”三千年.doc中国“皇粮国税”三千年回顾“皇粮国税”的历史,我们发现,农业税是以往社会的经济命脉,曾经直接影响着朝代的兴亡。农业税始于井田制“皇粮国税”始于周代。周代以前的夏、商两代是奴隶社会,奴隶的一切劳动成果都属于奴隶主,所以无税可缴。周代(距现在约3100年)已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出现了井田制。一“井”九百亩,等分为九块,诸侯、大夫们把周围的八块田分给庶民耕种,称为私田,收获的谷物归庶民所有,中间的一块田称为公田,公田产的谷物归诸侯、大夫所有,但由庶民耕种。庶民在公田干活,属于劳役地租,是税的最初形式,以后才发展到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到春秋时期,庶民们种公田的积极性越来越差,诸侯、大夫们就把公田也分给庶民,向他们征收10%的实物地租,史称“履亩而税”,又称“什一税”。田税和丁税秦代除了田亩“什一税”外,第一次出现了丁税,7岁以上都要缴税,成年人更得为朝廷和郡县服徭役。西汉初,与民休养生息,定田亩税“十五税一”,约6%,汉景帝又减为“三十税一”。此外,丁稅、徭役也大大减轻,这是“文景之治”的标志之一。汉武帝之后,逐步加税。豪强地主通过兼并土地势力越来越强,便对抗中央,减少缴稅。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缴不出税。于是西汉国力日渐衰弱。刘秀建立东汉后,将税率又恢复到西汉景帝时期的“三十税一”。养不了那么多官员,就并县裁员,史载仅“十置其一”,即裁员90%。刘秀之后,赋税渐重,官僚豪强兼并土地日甚,最终引发黄巾起义,也葬送了东汉王朝。东汉以后,进入了长达300多年的分裂时期,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战乱就没有停止过,人民死伤无数,活着的也不堪赋税重负。到了北魏才出现授田地、定赋稅等进步迹象。租庸调统一后的隋代,制定“租庸调”制,即按丁纳粟,称为“租”;按丁纳帛,称为“调”;按丁服役,称为“庸”。不按田亩收税,而按人口收税,目的在于鼓励人民开垦更多的荒地。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和西汉的“文景之治”相似,其明显的标志都是轻徭薄赋。唐代仍沿用隋代的“租庸调”制:由官府授田,每丁每年纳粟二石,这只相当于一二亩地的产量,而每丁一般受田几十亩、上百亩,税率相当于汉代的“三十税一”,甚至更轻。若遇自然灾害,租调可减免。两税制到了唐代中期,按丁纳稅的“租庸调”制已不能保证朝廷的收入,因为地主地多缴税却少,大量的失地农民又缴不起稅,朝廷便宣布废除“租庸调”制,实行按亩纳税的“两税法”,即夏秋两次征税,每亩征税额大致是产量的5%,高于“三十税一”。“两税法”没有救济制度相配套。百姓若遇天灾,田地绝收,照样要完税,为逃税只好逃亡。据史书记载,“两税法”实行40年后,灵宝县原有3000户,逃亡得只剩1000户。其他州县大抵相似。五代十国时期,“两税制”已变成“多税制”,新添的杂税有:鸡税、鱼税、菜园税,橘园税、水磨税、砍柴税、浇水税、农具税、蚕税……几乎无所不包。北宋的赋税仍沿用“两税制”,大致为收获一石输官一斗,即10%,是唐中期的二倍。北宋中期,官员、军队人数骤增,财政不堪重负,便在“两税制”之外又向农民摊派苛捐杂稅。南宋除“两税制”夕卜,新增的税种有“经总制钱”、“月桩钱”、“报账钱”、“和预买”、“科配”等等,不一而足。南宋赋税比北宋重好几倍。北方的金朝统治者除了征“两稅”夕卜,又按产业征“物力钱”,按军事需要征“军需钱”,农民还要承担繁重的兵役和夫役。元朝灭金后在北方丁税、地税并
中国“皇粮国税”三千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