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沂蒙山小调说课.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沂蒙山小调》说课稿教材分析教材地位、特点、作用《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锦绣山川》第二课时的内容。我选择了两个作品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一个是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另一个是合唱《忆秦娥娄山关》。沂蒙山和娄山关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是很好的爱国教育体裁,不仅如此,通过本课学习还可以让同学们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去感受祖国锦绣山川之美,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民歌,以优美亲切的旋律,热情的歌唱了沂蒙山区的秀美风光以及在共产当领导下沂蒙人民的幸福生活。全曲为六声徵调式,四四拍子,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四个乐句的结尾都是采用回返拖腔,如:212—161—656—535—,结束音分别是2165呈下行进行,前三个乐句采用传统民歌常用的“鱼咬尾”的旋律创作手法。这首歌曲是一首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既能让学生了解小调这种民歌体裁,又能让同学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让同学们不要忘记过去,我又设计加入了《忆秦娥娄山关》,让同学们通过欣赏感受当年革命途中的重重困难,领略合唱所体现出来的悲壮之美,借此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同学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目标熟练演唱《沂蒙山小调》,培养学生用优美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的能力。通过各种方法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鱼咬尾”创作手法,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欣赏《忆秦娥娄山关》,培养同学们从文学、美术、音乐的不同角度去把握作品的中心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综合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沂蒙山小调》的学唱及有感情的演唱。教学难点:识谱能力、鉴赏作品能力的提高,歌曲风格的准确把握。教法学法教法:引导、启发、教唱、鼓励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谱能力,所以我采用各种练习引导学生熟悉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然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识谱,暴露出来的难点乐句再进行教唱。对于欣赏的作品,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去感受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启发学生从作品的速度、力度等各方面去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绪。学法:模唱、视唱、讨论、合作本课的重点是歌曲的学习,模唱的方法是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视唱法的采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分组接龙演唱歌曲不但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歌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交流对作品的不同感受。教学过程(一)《沂蒙山小调》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唱一首歌,你们听完之后能不能告诉老师这首歌的名字,知不知道它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教师在伴奏下演唱《沂蒙山好风光》,学生回答问题)由此引出本课的课题《沂蒙山小调》,并告诉同学们这是一首山东民歌,我们的山东老乡——我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曾经演唱过这首歌曲,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学习兴趣。出示学习目标熟练演唱《沂蒙山小调》,培养学生用优美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的能力。通过各种方法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鱼咬尾”创作手法,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欣赏《忆秦娥娄山关》,培养学生从文学、美术、音乐的不同角度去把握作品的中心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综合能力。带着下列问题初听作品你们听到的歌曲和刚才老师唱的有什么不一样?(教师指出词谱的对应问题)歌

沂蒙山小调说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gxngqvk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