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舞蹈艺术的特点研究舞蹈艺术理论论文作者:朱芳单位: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泉州一、湖南花鼓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过程湖南花鼓至今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花鼓戏最早时期源出于民歌,随着进一步演化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据考证,在 1818 年, 正值清朝嘉庆年间,《浏阳县志》记载了关于当地元宵节耍龙灯的情况: “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由一个旦角和一个丑角共同表演形式的花鼓戏,这种花鼓形式被我们叫做地花鼓, 说明湖南花鼓的初期阶段在嘉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在花鼓的早期形成阶段, 它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 它作为诞生于农耕文化背景下的一种艺术形态,浓缩了广大湖南劳动人民的情感,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思想情趣和愿望, 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清朝同治元年大概在 1862 年, 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花鼓词中, 已经有了书生、书童、柳莺和柳莺婢 4 种角色, 而且情节和表演都有所改进, 变得更加富有内涵, 这说明湖南花鼓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由原来的一个旦角一个丑角, 发展成为旦角、丑角和生角, 而且表演规模也有所扩大。 1949 年后, 花鼓戏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剧,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剧,并把《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摄制成影片。 2008 年, 湖南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发展形式和规模上看,在清朝光绪以来,湖南花鼓以班社形式存在, 其发展很快, 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 艺人近 200 人。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和收徒传艺两种方式相结合, 被叫做花鼓教场, 每场数十天, 教三、四出戏。过去, 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 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 当时被称作半台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湖南花鼓的演出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地分别成立专业花鼓剧团,艺人们可以进入城市剧场进行公演。据 1981 年统计,全省花鼓戏剧团已经发展到了 54 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从曲种的形成过程上看,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 “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 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二、湖南花鼓的特点 1. 艺术形式多样。湖南花鼓从音乐曲调上来看大概有 300 余种,按照不同的结构和腔调分为 4 个方面, 分别为打锣腔、川调、牌子、小调。这4 种表现形式从整体上看均给人一种豪迈大气、民族风味浓的感觉, 但是从细里琢磨这 4 种形式又各有各的特色。其中川调又被人们称为正宫调, 该曲调组成方式有两种, 分别为过门乐句和唱腔乐句。曲调的形式和旋律变化十分多样, 适合三湘地区人民的品味, 因此川调是花鼓的主要唱调。牌子这种表现形式也可以细分为两种,分别为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他们都源于湘南民歌,多以小唢呐、锣鼓伴奏, 曲调十分
花鼓舞蹈艺术的特点研究舞蹈艺术理论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