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书法家简介永嘉中学谢德法欧阳询——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557年一641年),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lǐquánmíng、《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故事之一?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路过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墨迹,他驻马观看,看了很久后才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继续观察,等到疲乏,竟然铺开大衣坐下来观察,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摹。就这样,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欧阳询这种认真学习的精神值得赞扬,正是海纳百川不择细流的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代表作。索靖《出师颂》是中国现存最早书法真迹?2003年8月,故宫博物院出资2200万元从嘉德拍卖行回购。?《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所写书法,浑厚沉劲,意态饱满,写撇、捺常用圆笔,显得圆融流畅,写弯钩用转法,曲圆较长,适成全字有力的支撑,这些表现了溶隶于楷的特点。《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天下第一铭”。铭文与碑文分别出自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和以直言谏君而闻名的宰相魏征之手,加之当朝皇帝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数以百计帝王中一位较英明一、《九成宫醴泉铭》的用笔特点:?1、棱角分明,方劲严整。该碑用笔存北碑笔意,点多呈三角,藏露自然;横竖起收、钩挑捺尾、转折之处多用顿挫之法,方折劲健,方肩硬朗。但要注意方中带圆,方圆融合,忌剑拔弩张,而忽视秀润仪态。如“钜、间、阳、逾”。?2、笔画匀称,劲中含润。该碑笔画粗细匀称,清秀挺健,运笔缓慢沉稳,不似颜、柳楷书笔画对比明显,但每一笔中却有蕴涵着变化,避免了刻板单调。碑中横画布排严整;竖笔多取背势,富弹性力度;撇弯捺直;并多有腰细竖和腰细撇,瘦劲挺秀。如“本、越、青、毁”。?3、凝重含蓄,高简浑穆。该碑用笔又多沉稳内敛。横竖起收多用藏护之法;出锋处锋尾较短,锋芒内敛;出钩多顿挫后平推笔锋作小平钩,不作长钩;有些撇或竖收笔回锋似钩,笔势凝练;右抛钩借用隶书“雁尾”之法,舒张饱满,古朴萧散,别居神韵。如“作、尤、但、悦”。?4、点画置换,正中求变。该碑多用点画置换之法,变化灵动,饶有趣味,别具一格。如取汉隶笔法,以横竖代点,朴厚凝重(首点用短横,宝盖左点用短竖);借魏碑笔势,以短撇代点,方劲有力(如“二、《九成宫醴泉铭》的结构特点?1、左右背势,体态颀长。欧字结体多取敛势,竖多左右相背,细腰瘦健,中宫稍紧凑,而上下则多伸头露足,“若春笋之抽寒谷”,体势显得瘦硬清寒又洒脱灵动。如“仪、润、井、趋”。?2、形敛势放,舒活开张。该碑虽主体收敛却不乏舒放之势,字中多以长横或长竖、长捺、鹅浮钩等主笔拉长取势(尤向右扩展较长),中宫间距、留白适宜,结体紧而不拘。如“谷、纬、往、尧”。?3、斜正变换,平中寓险。该碑结体谨严,却时出欹斜险劲之笔,充满奇趣。能正斜相映,化静为动,并于倚靠、俯仰、牵制、向背、避让、呼应等运动变化中寻求力的平衡,达到“既知险劲,复归平正”的境界。如“功、致、瑞、沉”。?4、大形规整,小处求活。该碑结体外形规整,有平正之态,但却极注意避同求异,能寓局部灵活多变于整体端庄险劲之中。对字体和点画采用繁简(后、後)、置换(魏、户)、挪移(塗、舊)、增减(建、身)等手法,进行异体变形,能于法度中求变化,于细微处现精神;并蕴含行书笔意,多有率意、飘远、灵便之笔。横竖化点、钩生隶意、点画间顾盼俯仰,神气充腴,使体势整齐而不板滞,佳构时出。如“无、嵘、与、徒”。?总之,欧书虽用笔方折瘦劲,结构紧束峻宕,但却内含秀骨,笔势舒张,不失
欧阳询欧体书法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